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唐朝的股肱之臣张士贵,他的一生有多么传奇(唐朝张士贵简介)

他是孙策的定心丸,孙权的股肱之臣,一生为友的男人楷模

今天给各位分享唐朝的股肱之臣张士贵,他的一生有多么传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张士贵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张士贵是唐朝开国功臣,战功赫赫,为何被后世丑化,成为奸臣唐朝的股肱之臣张士贵,他的一生有多么传奇求唐朝张士贵的真实历史

张世贵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战功赫赫,之所以被后世丑化成为奸臣是因为小说家的缘故,在小说里张世贵被刻画成了一个奸臣。因为小说被后世人推崇,人们只相信小说的内容,不知道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

他是孙策的定心丸,孙权的股肱之臣,一生为友的男人楷模

在小说《薛仁贵东征》里张世贵是一个非常奸诈的小人,嫉妒贤能,多次加害薛仁贵。在后人的眼里薛仁贵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却被张世贵给加害多次,不由得在观众的心里张世贵已经就是一个万劫不复的奸臣。

像张世贵给后代小说家给误解了的有很多,比如张飞明明是一个长得非常帅气的人,却偏偏成了一个大黑脸的粗汉子;还有明朝的袁崇焕,明明是一代功臣,却被说成是叛徒;还有周瑜,明明是一个正人君子,被小说刻画出一个嫉妒诸葛亮的小人。

在真实的历史里张世贵是出生将门,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大将,在张世贵成年后家中没落。张世贵这个人的武艺高强,善于骑射,是个做将军的好人才。

到了隋朝末年的时候,很多的地方都开始反隋,张世贵也投入到了反隋起义。这个时候李渊也在晋阳起兵反隋,李渊知道张世贵这个人才后,立马给张世贵写了一封书信要招降他,张世贵收到书信后,就带着自己的部众归降与李渊。

唐朝建立后,张世贵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立下很多的战功,被封为虢州刺史,衣锦还乡。张世贵还参与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先后担任右骁卫将军、右屯卫将军、右武侯将军等职,负责守卫皇城、宫城的重任。

一直到李世民去世后,李治继位,张世贵还被重用,担任左领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等职。张世贵一直到72岁病死在家中。

张士贵,字武安,是与秦琼齐名的忠臣良将,历史上有不少人都变成了演艺,让张士贵的形象在大家的眼里,变成了奸诈的小人。

张士贵自幼习武,擅长骑射,隋朝末年,他聚众揭竿起义,归顺唐国公李渊,后跟随秦王李世民荡平群雄,屡立战功。唐高宗显庆二年,病故陪葬昭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对其墓进行挖掘,发现了两个形体高大的通体贴金的文官俑,后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现珍藏在昭陵博物馆。

张世贵出生于名门世家,祖上便是南北朝时期的忠臣,地位十分显赫。张世贵身材很魁梧,长相也很俊俏,有一身好武功,性格也很直爽豪迈,喜欢到处结交好友。

除了武功之外,他饱读诗书,是一位文武兼得的人才。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朝廷内外纷争不断,大家都想要抢夺皇位,张世贵是各大诸侯中的代表人物,一直都有威信,实力也很强大,王世充和李密之前都想叫他拉到队伍中,但张世贵对这些人的邀请都嗤之以鼻。他认天下雄主只有李渊和李世民,所以张世贵毫不犹豫投靠了李世民。

李渊十分相信张世贵,并没有让他的义军归属到自己名下,依旧让他率军打仗,有了李渊的信任和支持,张士贵放开了手脚,并率军四处征伐,很快收获潼关以东的大片区域,为李渊之后的皇位排除后顾之忧。

李渊在夺取皇位的过程中和王世聪还有李密等人,经历了不少生死之战。而张世贵率领军队为李渊首当其冲,也建立了不少成绩。

在李渊称皇之后,薛举父子叛乱,李世民和张世贵第一次合作,尽管当时李世民擅自出击失利,但张世贵这边勇猛异常,张世会再次首当其冲,并以胜利告终。消灭薛举父子之后,又在之后的战役中打败王世充的军队,为大唐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

历史上的张士贵

凡是欣赏过电视连续剧《薛仁贵传奇》的,没有不知道“奸臣”张士贵的,张士贵嫉贤妒能,把少年英雄薛仁贵整得狼狈不堪,走投无路,而自己到最后却落得个满门抄斩,身败名裂。正所谓民间相传的谚语:薛仁贵征东,张士贵得功。

事实上,张士贵却是地地道道的李唐王朝的忠臣,他出身将门,本领出众,知人善任,爱护士卒,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更兼之能文善武,堪称唐初一代名将。《唐书·张士贵传》记载:“张士贵,虢州卢氏人,善骑射,弯弓百五十斤,左右射无空发。高祖移檄招之,士贵即降,拜右光禄大夫。从征伐有功,赐爵新野县公,又从平洛阳,授虢州刺史,晋封为虢国公,右屯卫大将军。贞观七年,为龚州道行军总管,破反獠还,太宗闻其冒矢石先登,劳之曰“尝闻以忠报国者不顾身,于公见之”,累迁左领军大将军。显庆初卒,赠荆州都督,陪葬昭陵”。张士贵在新旧《唐书》中都有专传,但每传均二三百言,《资治通鉴》对张士贵的记载更是只言片语,先后不过三五处,对张士贵的生平研究是不够的。1972年,陕西省文物考古队在陕西省礼泉县马寨村发掘了张士贵墓葬,出土了数百件珍贵文物以及由唐朝著名文学家上官仪撰文的张士贵墓志铭,其中墓志尤为珍贵,志文几近3000言,系统而又公正地对张士贵的一生作了极高的评价。

作为张士贵的后世裔孙,家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张士贵的55世孙张洲以及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石山,一直致力于对先祖张士贵的文化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日,张洲先生在获知山东省滕州市至今存有其先祖的遗迹以及先祖的后裔这一消息后,不远千里,驱车来到滕州,并向当地文化部门展示了张士贵墓志铭拓片和完整保存了1400多年的古老家谱,这份珍贵的家谱脉络清晰,从未中断,其先祖就是唐朝开国元勋张士贵。经研究证实,历史上真实的张士贵不仅不是奸臣,还是与秦琼、尉迟敬德、魏征、程咬金等人齐名的忠臣名将。

出身将门

张士贵,隋朝开皇五年(公元586年)出生在虢州卢氏县(今河南省卢氏县),曾祖张俊,官居后魏银青光禄大夫,横野将军;祖父张和,官居齐开府车骑将军;父张国,仕隋,历任陕县主簿,硖州录事和参军,历阳令,还以军功授过大都督的职务。张士贵青少年时期便“文武并举,喜结豪杰,重义轻命”,“善骑射”,“弯弓百五十斤左右射无空发”,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戎马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乱世枭雄

隋朝末年,隋炀帝大兴土木,筑造宫室,开挖运河,穷兵黩武,民不聊生,天下豪雄并起。乱世中,张士贵在家乡聚集豪杰,揭竿而起,自称大总管,怀义公,当地穷苦百姓纷纷前来投奔。在不断的征战中,队伍逐渐发展成为各路农民起义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当时,据守在洛阳的王世充掌握着隋军主力,盘踞在河南的瓦岗军也在首领李密的领导下,拥兵百万。王世充和李密在中原经过多次麈战,难分胜负。于是,王世充和李密都想把张士贵争取过来,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可是,张士贵认为王世充和李密都是平庸之辈,难成大事,便断然拒绝了这两个军事集团的邀请,他固守自己的地盘,坐观形势的发展,潜心观察天下大势,寻找英主,此举初步彰显了张士贵的深谋远虑和政治洞察力。

归顺李渊

在隋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际,李渊、李世民父子经过多年的秘密准备,于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04年)五月起兵反隋,起兵之后,李渊父子避开了王世充和李密正在激战的中原,从黄河以北,直接杀向长安。李渊父子起兵不久,张士贵便敏锐地意识到这对父子才是群雄之中最有政治前途的人。于是,张士贵便“遣使输款”,表示愿意归顺。李渊对张士贵的归顺“深相嘉叹”,立即封张士贵为右光禄大夫。张士贵从此开始了他为李唐江山鞠躬尽瘁,纵横疆场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不过,李渊并没有让张士贵的义军参加攻取长安的战斗,而是让他继续在原地作战,扩大地盘,以牵制王世充和李密。此后,张士贵先后率部多次击败王世充和李密的劲旅,不断打击隋朝的腐朽势力,扩大地盘。一方面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另一方面,在战略上解除了李渊进攻长安的后顾之忧。墓志铭上盛赞这时的张士贵的功劳时说:“英谋雅算,喻伏波之转规;决胜推锋,体常山之结阵”。把他喻为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和三国时期的名将赵子龙。

纵横疆场

隋朝义宁二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杀死隋炀帝后,李渊见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便逼迫隋恭帝禅位,自立为王,建立唐朝。李渊称帝后,立即指名让张士贵进宫见驾,并封为通州刺史。随后,唐王朝的统一战争拉开了序幕。

义宁二年五月,自称“西秦霸王”的薛举、薛仁杲父子组织力量纵兵掳掠幽州、岐州一带,兵锋直指长安。张士贵奉命随秦王李世民率师西征,战争中,张士贵冲锋陷阵,功列诸将之首。随着军事斗争的需要和军队的逐渐强大,唐朝建立了第一支专业化的骑兵部队,由于张士贵“善骑射,膂力过人”,被任命为“马军总管”。在其后的统一战争中,张士贵跟随李世民抵御刘武周,平定王世充、窦建德,东征刘黑闼,立下了卓著战功。李世民班师回朝后,李渊遍赏诸将,张士贵因“先后战功,为众军之最”,而被封为虢州刺史。不久后,李渊又召张士贵入朝,特为设宴,在宴席上对张士贵说:“欲卿衣锦昼游耳”。意思就是要使张士贵永保富贵,衣锦还乡上任。

玄武门之变

在唐朝初年的统一战争中,秦王李世民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从而也使得他与太子李建成,弟弟齐王李元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在攻克洛阳后,李世民不愿班师回朝,将钱财散发给诸将,以此来笼络人心,并将秦琼、程知节、尉迟敬德、张士贵等名将都留在了秦王府,不推荐他们到地方任职。太子李建成也联合齐王李元吉在李渊面前不断诋毁李世民,同时也笼络大将罗艺,宰相裴寂等一大批人到自己身边,于是双方形成了针锋相对的局面。

武德九年五月,突厥数万骑兵入侵,依照惯例应当由李世民率军出战。可这次李建成却提议由齐王李元吉和大将罗艺出征。李元吉挂帅后,故意抽调秦王府的诸多将领随军出征,并密谋要在军中除掉李世民的这些爱将,李世民在觉察到太子和齐王的密谋后,随即策划在玄武门发动了宫廷政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事变”。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武德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李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张士贵、屈突通等于玄武门诛之。玄武门事变后,李渊退居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是为太宗。唐太宗即位后,认识到玄武门的重要性,特封心腹张士贵为右骁卫将军并担任玄武门长上一职,以保卫皇宫安全。

征伐高丽

唐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发动了征伐高丽的战争,张士贵被封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全权负责指挥征东的战争。贞观十九年六月,唐太宗率领大军围困高丽所属的安市城,诸将久攻不下。此时,驻守在高丽北部的将领耨萨延寿和惠真得知安市吃紧,随即率领高丽、靺鞨兵十五万前来救援,张士贵率军迎敌,双方交战时,张士贵帐下士卒薛仁贵“自持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敌,贼尽披靡却去,大军乘之,贼乃大溃”。据《唐书·薛仁贵传》记载,薛仁贵是唐代绛州龙门人,家境贫寒,唐太宗征辽时募集士卒,他的妻子劝他应募,以通过立取战功改变地位,他便投军到张士贵帐下。安市会战中,薛仁贵的表现被山上指挥战斗的唐太宗看见。战后,唐太宗问张士贵:“先锋白衣者为谁?”,张士贵据以实告,唐太宗大喜,赐薛仁贵“马两匹,绢四十匹,擢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由此,薛仁贵踏上了仕途,可见话本小说中张士贵替婿冒领军功一事是无中生有。

为什么话本小说和戏剧里会有张士贵迫害薛仁贵的故事呢?据史料记载,安市会战后,唐太宗曾经对薛仁贵说:“朕诸将皆老,思得新进骁勇者将之,无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唐太宗说的也是事实,在安市会战中,张士贵已是六十岁的高龄,在战场上拼杀自然不及年富力强的薛仁贵威猛。唐太宗的这一即兴说法,给后世留下了贬低张士贵的口实。据历史学家考证,张士贵迫害薛仁贵的故事,出现在北宋后期,那时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非常紧张,面对外族入侵,朝廷里的老将们往往为保富贵,不仅妥协求和,还压制一些主张抗战的青年将领(如南宋高宗和秦桧压抑抗金名将岳飞)。针对这种情况,一些有正义感的话本作者就以历史故事为切口,针砭时弊,抨击权贵,以张士贵喻腐朽的老臣,以薛仁贵喻主张抗敌的青年将领的艺术创作就很自然地出现了,其实这种创作手法话本作者经常运用(如杨家将的故事里,就大肆贬低北宋名将潘美,事实上,潘美与杨业之间并无仇怨,将帅关系亦很正常)。

唐太宗征东班师时论功行赏,以张士贵“勋赏居多”,拜为冠军大将军,行左屯卫大将军实权,又令其率军殿后。《张士贵墓志铭》在记述张士贵征辽时说:“超海之力,气盖三军,横野之功,胆雄百战”,对他在征辽战争中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陪葬昭陵

张士贵班师回朝后,先后出任茂州都督、兰州都督、幽州都督、扬州都督府长史等职。扬州都督府是唐代著名的上都督府,下辖若干州,都督一职不轻易受人,只授给王子或宰相,而王子或宰相,通常都是“实不之国”,遥领而已,都督府的军政要务,全由次官长吏负责,实际上,张士贵当时就是扬州都督府的最高军政长官。张士贵在扬州任职期间,积极疏通河流,造福民众,辖区内达到了“市狱宴而无扰,水火贱而盈储”。唐高宗永徽二年,拜张士贵为左领军大将军。显庆三年(公元653年),张士贵陪同唐高宗东巡洛阳,六月三日病逝,终年七十二岁。张士贵征战一生,为大唐江山出死入生,屡建奇功,生前被封为虢国公,死后赐东园秘器,被朝廷追授为辅国大将军,荆州都督,追加谥号为“襄”,丧事所需一切费用均由朝廷支付,陪葬唐太宗于昭陵。此外,唐高宗还下诏让唐朝宰相,当时最著名的文学家上官仪为张士贵撰写墓志,在墓志铭上,上官仪代表唐王朝对张士贵的一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在世时,希望功臣们死后能够与他同葬一个陵园。于是,初唐的功臣名将皆以陪葬昭陵为荣,人们所熟知的魏征、秦琼、李勣(徐懋功)、程知节(程咬金)、尉迟敬德、房玄龄等均陪葬昭陵,使得昭陵成为有陪葬墓多达180多座,面积达60平方公里的庞大帝王陵园。

千百年来,由于话本小说和戏剧的虚构、诋毁和污蔑,张士贵的“奸臣”形象已深入人心,正是这三千多言的墓志铭揭开了笼罩在张氏家族头上的迷雾,使我们看到了历史上真实的张士贵。

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志》记载,官桥镇域东依十里龙山,温薛二水在望河汇流,西有玉水缠绕丰山,润滋沃野,中括“蓬莱岛”,风光秀丽,实属一大自然景观。唐朝李世民征东时,行军总管张士贵在此驻军,认定蓬莱有“龙脉”,遂在今前来村南,堪舆定位,封土建茔,置石人、石羊,修墓立石。至今立石仍在,此石厚50厘米,宽140厘米,高度断残无法度量,石质细腻无文字,俗称“滑石碑”。经专家鉴定,此滑石碑原有字迹,后经人工打磨才成现在这样,好像故意隐瞒史实。张士贵陪葬昭陵,这里的墓葬应该是衣冠冢,以前村民在挖地窖时,曾经挖到过墓室。村民相传,清朝末年张士贵的衣冠冢还有占地十几亩高出地面两三米的封土堆,衣冠冢前方是墓道,墓道两边置石人、石羊,在墓道的右前方有一座祠堂,明清时期改称为三圣堂,三圣堂于文革初期被破坏,至今大殿地基尚存,从建筑风格来看,应为唐代所建。在三圣堂的右前方,有一个占地几十亩,深达十几米的大坑,相传此坑是张士贵衣冠冢添坟取土挖出的坑。

又据《官桥镇志》记载,前来村村中有一大井,俗称“官井”,据传张士贵在此修建寝陵时开挖,水深盈丈,砖砌井壁,口镶方石,常年不干,方圆数里村民皆来此汲水,日久井口三层井台周围皆被井绳磨出数十道三公分深的石沟,据说井下泉眼之大能钻进牛犊,若堵塞泉眼需两三床被套,2009年11月,滕州市文物部门经过论证,认为此井确系唐代古井。

在距张士贵衣冠冢东北方向500多米的地方便是张士贵的将军府,将军府占地面积达二十多亩,如今村民在其旧址上已盖起了楼房,一些古稀老人还时常谈起,用将军府上的老土磕坯盖屋,下雨时顺着坯墙流下的雨水是清水,而用其它地方的土磕坯垒墙流下的雨水却是泥水。解放后,村民在张士贵的旧址上取土时,曾经挖到过部分唐宋时期的生活用具和大量的唐朝开元通宝钱,在将军府的旧址上也有一眼古井,据说是张士贵后花园里的井,如今也被村民填死。

在张士贵衣冠冢左前方500米的地方,有一个被村民俗称为“大墓”的封土高台,1957年7月,封土堆被雨水冲开,下面出现一方古墓,墓室由方石扣成,左边的方石上有一个盗洞。村民打开后,发现墓内已被淤泥填死,经清理发现为一座夫妻合葬墓,墓内尸骨排列无序,只有男墓主所戴纱帽依稀可辨,另外出土宝剑一把,护心镜一面,唐代开元通宝钱数枚,后经文物部门鉴定为唐代墓葬。1996年,又在此墓的右前方发现一座带石门的石椁,规模很大,石椁的四壁雕刻着唐代人物和花鸟,石椁内仅剩七枚开元通宝钱和一堆凌乱的尸骨,石椁周围是殉葬的动物尸骨,如鹿角,羊头等。至今,在这两座唐代墓葬周围方圆500米的范围内,已经发现多座唐宋年间的墓葬,但是都已经被盗掘过,而且都没有文字记载。

据了解,现在居住在前来村俗称西头张的张氏族人,便是张士贵的后裔,由于张士贵被丑化和诬蔑,他们不愿承认自己是张士贵的后裔。据说张氏家族在明代以前非常显赫,到清朝初年还有墓地二十多块,占地几百亩,仅村前一块墓地就有一百多亩,每座墓都很大,但奇怪的是,许多墓前都只有碑座而无碑,实在是一大奇观。经请教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海赢教授得知,由于张士贵形象被丑化、诋毁,故意隐瞒家史是正常的,像山东省滕州市张士贵衣冠冢前的无字碑,后世子孙墓前有碑座而无碑,都是在故意隐瞒家史,不想让外人知道自己是“奸臣”的后代,1957年发现的唐代墓葬主人按照当时的墓葬规格来看,应为张士贵的儿子,因为唐朝对石质葬具有着严格的规定,只有得到皇帝的特许或恩典后,才能以石椁下葬。张士贵征伐高丽后,随李世民回朝,留下儿子替代其屯兵山东,以震慑高丽。据史料记载,唐太宗第一次征辽战争结束后,对自己没有最终臣服高丽很不满意,一心想再征高丽,所以班师回朝后,仍在高丽周围大量屯兵,一面震慑,一面侵扰,希望通过不断的侵扰,以疲高丽之师,最终使高丽臣服。如今,在距前来村南八公里的薛城区南石乡石沟营的寨山上,还有当年张士贵屯兵修建的寨墙遗迹。

山西省盂县《张氏族谱》记载,唐朝时,张士贵后人一直以军功世袭爵位,唐朝灭亡后,张士贵后裔又以文学出仕而闻名,张士贵的八世孙张崇嗣,在北宋年间被授为德军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司马、上柱国等官位。在宋、金、元三朝,仅张士贵在山西省沂州一支后人就中进士三十多人;明清两朝,张士贵后裔逐渐退出官场。目前。张士贵后裔人丁兴旺,仅山东省就有1000多人,全国大约有60000多人。

唐朝的股肱之臣张士贵,他的一生有多么传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张士贵、唐朝的股肱之臣张士贵,他的一生有多么传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他是孙策的定心丸,孙权的股肱之臣,一生为友的男人楷模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