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子不言父过出自哪里全文是什么(子不言父姓意思是什么)

俗语 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 ,有道理吗 做子女的值得一看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子不言父过出自哪里全文是什么,以及子不言父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子不言父过出自哪里全文是什么“子不言,父之过”是什么意思子不言父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出自:《礼记》—戴圣西汉礼学家。

俗语 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母奸 ,是何意 古人的说法有何讲究

原句: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

意思:父母不能宣扬子女的功德,子女不能讨论父母的过错。

释义:《礼记》中这样一句话“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从古至今,父母位尊,这是纲常。通过这句话也会不经意的发现,所有的传统都可以是辩证的,“孝”是“百善”之首,然而,我们的“孝”不是简单的一昧的听从,而是有其真正的道义所在。

在道德的伦理中,“孝”是本分,但是,对于父母的命令,不能随便听从,要仔细斟酌是对是错,是否可行;如果遇见父母做了不应当的事情,就应该及时劝谏,说明是非对错。对于君臣也是一样:曾经的天子,如今的领导人。

扩展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礼记》中的许多篇章,是中国文化史上彪炳千古的典范。

《礼记》的许多章节,高扬仁爱、正义、爱国、反对不义之政等进步思想,影响深远。

书中大量记载了包括称谓、辞令、服饰、家教、尊老、丧祭、教化、礼俗等在内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对于读古书,传承中华文明,是难得的文化宝库。[7]

《礼记》在儒家经典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礼记》在曹魏时期升格为“经”,并在唐代进一步升格为“五经”之一,取代了《仪礼》的地位;《礼记》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并列,被尊为“四书”之一。

在儒家“十三经”中,《礼记》一书最集中、最全面、最系统地记述、阐释了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礼记

解释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

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子不言父过。"意思是作为儿子不要到处说父亲的过错。引申出来作为子女不要宣扬、责怪长辈的过错。这句出自于《封神演义》当中的一句谚语。这句话从孝道、礼仪、世界变化这几方面来看是非常有道理的。

第一个方面:从孝道和亲情之上来看,“不言父过并不是让子女去帮助父母长辈隐瞒错误,而是不去对外宣传,在私下里不背后宣传自己父母的一些过错,因为你对外宣传,会伤害自己和长辈之间的感情。都说家丑不可外扬,那么我们作为子女,对于长辈,父母肯定要更理解,同时学会维护长辈的脸面和尊严。这也有助于家庭和睦。

第二个方面:从礼仪、礼貌上来看。父亲代表的是长辈,作为晚辈,对于父母这一辈更应该多的是尊敬和爱护。从礼仪、礼貌上,我们对于长辈的这种不去宣传他的过错,是表示对于长辈他们的尊敬,符合礼仪这也是情商和为人处事之道。如果你对于自己的父母长辈表示尊敬,在外人看来这也是你懂礼、讲礼的表现。

第三个方面:从世界变化发展来说,我们可能很多时候不能理解父母那一辈的选择和他们当时的处境,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无可奈何,有很多的人在时代和环境背景下会做出一些让我们后辈无法理解的事情,因为时代的发展和新生代和老一代的背景不一样,我们没有资格去评判父母这一辈他们的对与错。所以,老一辈的是与非,是我们年轻一代人没有资格也没有办法去评论、宣传和批评的。

子不言父过,这句话里面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亲情、礼仪、为人处事之道,也融合了万物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的道理。所以才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来。

关于子不言父过出自哪里全文是什么,子不言父过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俗语 父不言子德 子不言父过 ,是何意 教你如何处理父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