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所谓的“东富西贵,南贫北贱”(东富西贵南贫北贱是什么意思)

北京城真的存在南北差异

大家好,所谓的“东富西贵,南贫北贱”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东富西贵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所谓的“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和东富西贵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所谓的“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关于北京的东尊西贵南贫北富怎么解释东富西贵南贫北贱是什么意思

人们在显示自己有多了解北京城历史的时候,总爱说上一句话:“东富西贵,南贫北贱”。甚至有人认为今天的北京仍是如此。但实际上,无论是古是今,现代人对这句话的认识基本上都是错误的,很多时候都是以讹传讹而已。我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职场类节目,其中一个男嘉宾还信誓旦旦的对求职者解释这句话,说的完全驴唇不对马嘴。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就是方位,一个就是地位。

想在帝都一秒逃离城市喧嚣,就去这些咖啡店

方位:当我们说“东富西贵,南贫北贱”的时候,这句话只能限于外城。所谓的“外城”,是相对“内城”而言。内城是哪里呢?就是如今北京地铁二号线所围绕的那一圈。在明成祖朱棣刚刚建立北京城的时候,将原来的元大都向南推移了,于是便有了内城,后来明朝要扩大城池,但由于资金不够,所以只修了一部分。这后来修的,就是“外城”,也就是宣武门,前门,崇文门以南;广安门,永定门,广渠门以北的范围。

在清朝时,内城住的是八旗子弟,全都是满洲贵族,所以根本不存在富贵贫贱之说,都是铁杆庄稼,何来贫贱?这“富贵贫贱”四字,说的是住在外城的人。

地位:首先是“东富”,东边靠近通惠河,南来北往的船只都要经过这里,漕运码头更是一片繁忙,所以很多大商贾都搬到东边来住,为的是上货卸货方便,所以有钱的商人越来越多,自然就变成“东富”了。

其次是“西贵”,清朝的大臣们分为满汉两拨,满臣可以住在内城,但是汉臣虽也有例外,但百分之九十九都要住在外城。大家熟悉的纪晓岚,就是住在今天的晋阳饭庄,也就是两广路上,属于外城的西边。而再往西的虎坊桥的湖广会馆,当初也是明朝重臣张居正的府邸。既然西边住的都是大臣,按照封建社会的地位排序:士农工商。“士”自然就是“贵”了。

“南贫”,这个“贫”并非“贫穷”的意思,而是指的地位,实际上是“贫民”的意思。也就是一般老百姓住的地方。既然东西两厢已经被达官显贵所占,那老百姓自然就搬到南边更宽敞的地方了。所以南边是北京城最有人情味儿的地方,也是北京民俗的精华所在,可以找到各种老字号,还有著名的穆斯林聚集地,和闻名遐迩的天桥。

同样的,“北贱”所指的也是社会地位。因为出了前门,便是前门大街,继而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八大胡同。而前门大街这边还聚集了很多茶馆,戏院。鱼龙混杂,三教九流,往来人等,好不热闹。但在封建社会,那些艺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唱戏的演员只比乞丐高一等,甚至比娼妓还要低一等。但无论怎么样,他们都被算到了下九流,也就是社会地位最低的那群人。所以,才会有“北贱”之说。

今天,这句“东富西贵,南贫北贱”早就不适用了,这不过是旧时北京外城的简单概括,和今天的北京格局关系不大。

应该是东富西贵、穷文破武。指的是北京老四城区(东城西城崇文宣武)的特点。

原因是:清朝以前,王公贵族大多王府修在东城,是为贵。富商西城多,称富。

而前三门(崇文-前门-宣武门)解放前城墙在的时候,晚上落锁。进京的商人很多就只能滞留南城,吸引了相应的小商贩和三教九流云集(如天桥的杂耍、前门的八大胡同妓院)。南城也是小商贩穷人集中的地方。故有此称。

49年以后,这种局面并没有改变。新中国的部委和大院(包括部队和高校),都规划和设立在了长安街以北(如东城的人事部、劳动部、农业部、林业部、交通部、四机部等;西城三里河附近计委、中科院等),只有一些军队大院设立在了公主坟五棵松(是原来规划代替中南海的,中央办公地。但是也在长安街沿线)。共和国早期的高级领导也基本是住在北城(只有那边有好的四合院、王府)。

在2000年以前,北京的各种城市布局和规划(应该说是共和国在首都的),基本都是以北城为重点的。形成了以东西城,辐射到海淀、朝阳区的北贵、北富格局。

比如:大学几乎全在北城(海淀),大企业基本全在北城(朝阳)-高污染的首钢、燕化在西南、化工厂在东南除外。而由科技教育中心发展成为的中关村高科技开发区、企业中心发展成的CBD-外企跨国公司以及金融街-银行证券集中地,全部都在长安街以北。商业中心,无论是王府井、西单等,大多是在长安街以北。

而南城,除了依旧一穷二破,还依旧成为了外来人口、批发市场的聚集地。比如北京当时有名脏乱差的“浙江村”等都在南城。这也和当时北京的比较破的火车站永定门火车站在南城(慢车站)有关。

于是,上世纪末,北京的房价,同样的三环,北三环是南三环2倍;同样的2环,北二环卖过1万5的时候,南二环还有三四千的房子。

我觉得,北京南北差异,起源于清前的历史和城市格局。共和国成立后,这种格局被进一步加强或者说延续。

直到这个世纪,外地的开发商(以广东为主)进入北京进行房产开发后,南城的地才越来越值钱。南城才开始有了一些高档的房地产项目——如珠江、合生、富力的最初主力项目,都在长安街以南。带动了其它各路商人的跟进。

某种程度上来说,近10几年,北京的格局,是房地产商规划城市。而北京北城地不够用了,就压迫着带动了南城的发展。

目前,北京北五环的房价还是和南城四环甚至三环的房价差不多吧。

不过,随着大量外地人员的进入,北京地区的“北京户籍”概念越来越弱了。对于南穷北富看重的程度也没有以前那么重了。

东富西贵南贫北贱意思是昔日形容北京地域文化现象的一句谚语,原话是:“东富西贵南贱北贫,南城茶叶北城水”。所谓“东富西贵”,大体是北京东城西城多富贵人家之意。所谓“南贱北贫”,大体是指南城和北城的居民中贫贱之家较多。

“东富”有两个理由。一是东城旧京仓场多。当年京城号称有13仓,其中有7仓位于东城。二是东城金融业发达,金店、银行多,外国人开设的银行也多在东城。至于”西贵“,说的是西城的王府、官邸、富家宅邸数量多。清史研究专家冯其利著有《寻访京城清王府》一书,提及京城王公府邸132处,其中位于西城的有70处。清代共有十三位皇帝,有118位皇子,他们的王府宅第80%以上是设在西城的。正因如此,西城文化也最能体现皇家所独有的“贵气”。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1921年,东富西贵 北贫南贱的北京,绝对贫困阶层大多是本地户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