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月亮和月球的区别(真实月球照片太吓人)

奇幻艺术展 近在咫尺的逼真月球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月亮和月球的区别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月亮和月球的区别以及月亮与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月亮和月球的区别中秋节和月亮有什么关系呢月亮与阴历有什么联系

月亮是人们对于月球反射太阳光而形成的映像的称呼,而月球是真实的球体,是卫星。月球是天体的名称,人们肉眼可见的是月亮,古时候又有婵娟、玉盘等称呼。月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五大卫星,也是地球已知的质量最大的卫星。

若到月亮上看地球,其大小和亮度和地球上看月亮一样吗,差别多大

月球和月亮可能在大部分眼里完全是一回事,其实人们对此的用法不同,月球是专业术语,而月亮是人们普通生活中的常用术语,或者可以这么理解,月球是科学家说的,月亮是艺术家说的。

月球大约形成于45亿年前,关于它的起源有好几种假说,但最具有说服力的“大碰撞起源说”。月球是人类第一个登陆的地外天体,是由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实现。

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它只反射太阳光,月亮就是月球反射太阳光形成的映像,它的亮度是随着太阳月球间的角距离和地球月球之间的距离的改变而变化。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很大,最高可达127℃,最低是-183℃,这是因为月球表面的物质导热率过低导致的。

月亮与中秋,是一脉相承的情感。一、在咏月诗词中,莫过于咏中秋节因为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日,时逢秋季,气候较为干燥,天空总显得秋高气爽,能见度大大提高。而且,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一天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最近,所以从地球上看月亮,就觉得月亮是一年中最圆满和最明亮的。而这种世上最“圆”的事物,又切合了中国文化中追求人生、事业圆满的心理,于是在几千年八月十五祭月、庆丰收的意义上,又加入了追求“团圆”的内容,中秋节成了“团圆节”。因此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中秋节感怀的诗词。二、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1.中秋节别称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2.中秋赏月中秋赏月,是指八月十五中秋节观看满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传说嫦娥为保丹药不落入恶人之手,误食后升天奔月,恰值农历八月十五,其夫后羿和百姓因思念她,而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盼起归来。历史中,上古时代,在山东潍坊地区的确存在“嫦娥”一人,她嫁归当时首领——寒促,史学家称这一事件相当于“奔寒、奔月”。

浏览120 2018-06-14

中秋节的月亮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中秋节的月亮和平时不同在于:中秋节的月亮看起来特别圆。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把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阳光的一部分反射出来,这样,对于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随着太阳、月亮、地球相对位置的变化,在不同日期里月亮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这就是月相的周期变化。进一步说,虽然月亮被太阳照射时,总有半个球面是亮的,但由于月亮在不停地绕地球公转,时时改变着自己的位置,所以它正对着地球的半个球面与被太阳照亮的半个球面有时完全重合,有时完全不重合,有时一小部分重合,有时一大部分重合,这样月亮就表现出了阴晴圆缺的变化。当月亮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它的黑暗半球对着我们,我们根本无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点形象,这就是“朔”,朔在天文上是指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时刻。逢朔日,月亮和太阳同时从东方升起,即使地球把太阳光反射到月亮,然后再由月亮反射回来的那部分光,也完全淹没在强烈的太阳光辉中。而当地球处于月亮与太阳之间时,虽然三个星球也是处于一条线上,但这时,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朝向地球,柔和的月光整夜洒在大地上,这就是满月,也就是“望”。这时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差180度。因为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相对于日地距离来说太短了,在天球上,月亮东移的速度比太阳大很多,每天月亮由西往东前进13度多点,而太阳却只前进1度。因此,朔之后,月亮很快地跑到了太阳的东边,一两天后,太阳一落下去,西边的天空就可见到一弯新月,两个尖角指向东方。此后,月亮升起的时间越来越迟,月亮也逐渐丰满起来。约在朔后七天,月亮的黄经刚好超过太阳90度,我们看到的月亮是圆弧朝西的半圆,这就是上弦月。以后月亮继续向东,更加丰满,升起的也更迟了,直到望。从朔到望,月亮离开太阳的距离越来越大。过了望后,月亮逐渐向太阳移近,月面逐渐消瘦下去。当月亮黄经超过太阳黄经270度时,它又变成了半圆形,但圆弧朝东,这就是下弦月。这时候,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月亮正高悬在正南的天空上,自然,我们的肉眼这时是看不见月亮的。下弦以后,月亮要到后半夜才从东方出来,它的半个圆面逐渐消蚀下去,变成狭窄的镰刀形,尖角向西。从望到朔,月亮与太阳靠得越来越近,以至再次与太阳黄经相同,消失在晨曦中。

24浏览1462 2016-10-05

中秋节的月亮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比较平时圆因为当月亮与太阳的经度相差180度时,从地球上看,月亮与太阳处在正好相对位置的时刻,才能看到圆月。但是,月亮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最近时有36万千米,最远时有40万千米,由于万有引力的关系,近时走得快一些,远时走得慢一些。由于月亮转动的“步伐”有快有慢,因此农历十四、十五、十六和十七都有可能,其中,以十五、十六这两种情况居多。

7

阴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之一,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阴历和月亮的关系,本文就来简单分享一下:

阴历是单纯根据月亮圆缺的周期制定的,所谓“单纯”就是它只顾月亮这一头,不管由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而产生的气候冷热等季节变化。因为月亮又称太阴,故称为阴历。一个月是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月球环绕地球一周为29.5306天,因此阴历一年只有354天,比阳历少了11天。

当月亮和太阳正好分处于地球两边的时候,柔和的月光通宵达旦地照耀着酣睡的大地,这个月亮最圆的时刻叫做“满月”,也叫做“望”。由于月亮是时刻都在运动着,所以严格地说来,真正的“望”只是极短暂的一瞬间、一刹那,一般人是观察不到那样的细微变化的,通常就把包括真正的“望”这一天全天叫做“望”日,或者简称为“望”,这是一种最容易观察到的、最显著的一种天象。

与此相反,当月亮正处在太阳与地球中间的那一天,人们根本无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点形象,这一天就叫做“朔”,在天文学则是指月亮的黄道经度和太阳的黄道经度正相符合的那一瞬间。天文学家把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的时间长度叫做“朔望月”,阴历即是用朔望月(即月相周期)组成年的历法,第一太阳年(回归年)大约有12.37个朔望月。

因此,要使阴历的历年同回归年保持一致,必须定期增加日数(闰月),于是设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全年大小月各6个,共计354日。但12个朔望月总日数是354.3671日,为了使平均历年接近12个朔望月,因此在某历年中的12月末增加一天,这一年共计355日,称为闰年。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月亮和月球的区别和月亮与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超级月亮邂逅红月亮 错过再等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