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火耗银是什么(清朝的火耗银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火耗 雍正为何要把火耗归公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火耗银是什么和火耗银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火耗银是什么以及火耗银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火耗银子是什么意思明清出现的火耗银指的是什么火耗银是什么

“火耗银子”指的是地方官从百姓那儿征税征费,会收到大量的散碎银子,这些银子经熔化后铸成大锭时,会产生一些损耗,叫火耗。火耗是要加到百姓头上的。开始时加收火耗还遮遮掩掩,后来也就是在明中叶——吴承恩生活的那个时代稍前,朝廷明文规定在赋税之外另收火耗,使之合法化。

清朝火耗归公和养廉银之间有什么关系

“火耗”归公就是规范“火耗”的征收,并作为财政收入上交国库。政府规定“火耗”附加税一般为正税的10%-15%,最高不超过20%,官员要全部上交,不得私自截流。这种“火耗”的收入一部分用于财政支出,另一部分则作为各级官员的养廉银。

据光绪《清全典事例》记载,各级官员的养廉银为:总督13000-20000两,巡抚10000-15000两,布政使5000-9000两,按察使3000-8444两,道员1500-6000两,知府800-4000两,知州500-2000两,知县400-2259两,同知400-1600两。

火耗银又称耗羡,是明清于正规税粮或税金之外的一种一种附加税。"火耗"一词原本指零碎白银,经火镕铸成银锭或元宝过程中所生的损耗。

盖由本色变而折银,其取之于民也,多寡不一,其解之于部也,成色有定,此销镕之际,不无折耗,而州县催征之时,不得不稍取盈以补其折耗之数,亦犹粮米之有耗米也。"

清承明制,官员的俸禄低微,正常的俸禄收入难以应付日常开支所需,一位知县"每月支俸3两,一家一日粗食安饱兼喂马匹,须银五六钱,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幕友师爷、门房仆役,都需官员自己出钱聘雇,因此额外的津贴是不得不然之事。顺治年间,礼科给事中季开生奏称:"天下火耗之重,每银一两有加至五六钱者。"康熙六十一年,有上谕指出:"火耗一项,特以州县各官供应差使。故于正项之外略加些微,以助常俸所不足,原是私事。"清律规定,各行省转交至户部中央税款者,必须以五十两银元宝为一单位,因此行省衙门从百姓收集来的散银必须镕铸成合乎规格的五十两元宝,才能上缴。在镕铸过程中所损耗的银两,则称为火耗,通常这些火耗损失,全部需附加在原纳税人,且于缴纳之前附加于税款。

同治五年定远县县票加一五火耗银

明朝中期,火耗银为正税的20%-30%。康熙后期各省征收的火耗银一般达到了正税的三四成,最高的达到七八成。政府收取的火耗银,一般用于大小官员的职务消费、津补贴的发放。有的官员看出其中的破绽,从中大捞好处,大肆敛财。火耗银既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又滋生了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

是明清于正规税粮或税金之外的一种一种附加税。又称耗羡,“火耗”一词原本指零碎白银,经火镕铸成银锭或元宝过程中所生的损耗。

是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税一律征银上交国库,把百姓交的碎银熔化重铸为上交的银锭就有了火耗。征税时加征的“火耗”大于实际“火耗”,差额就归官员。

扩展资料:

火耗银的由来

清承明制,官员的俸禄低微,正常的俸禄收入难以应付日常开支所需,一位知县“每月支俸3两,一家一日粗食安饱兼喂马匹,须银五六钱,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幕友师爷、门房仆役,都需官员自己出钱聘雇,因此额外的津贴是不得不然之事。

”康熙六十一年,有上谕指出:“火耗一项,特以州县各官供应差使。故于正项之外略加些微,以助常俸所不足,原是私事。”清律规定,各行省转交至户部中央税款者,必须以五十两银元宝为一单位,因此行省衙门从百姓收集来的散银必须镕铸成合乎规格的五十两元宝,才能上缴。

政府的弊端

政府收取的火耗银,一般用于大小官员的职务消费、津补贴的发放。有的官员看出其中的破绽,从中大捞好处,大肆敛财。火耗银既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又滋生了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耗银

OK,关于火耗银是什么和火耗银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火耗 雍正为何要把火耗归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