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筷子的文化内涵(筷子的文化内涵论文)

中国人筷子的文化内涵及餐桌礼仪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筷子的文化内涵的问题,以及和筷子说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寓言故事 碗和筷子怎么写600字筷子的文化内涵中国有哪些关于筷子的传说

一个碗和一双筷子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天,他们在比谁的功劳大。

伟大的中国,即便是一双简单的筷子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碗先开口:“要说功劳啊,当仁不让肯定我的功劳最大了,我可以替小主人盛来香喷喷的米饭和让人垂涎欲滴的菜肴。”

筷子也不甘示弱地说道:“哼!要是没有我,你还不是废物一个!”

碗听了,接着就说:“主人要不是为了我,才不会买你这双烂筷子呢,你是主人专门为我而买的,假如没有我,就不会有你。”

“走就走,谁怕谁,看你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筷子气愤地说。

“走吧,走吧。没有了你,小主人一定会更省心的。”碗说。

筷子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他边走边想:“没有了碗,我现在自由自在的,多好啊!”他兴高采烈,手舞足蹈。

突然,“砰”的一声,原来,筷子掉到了一个垃圾桶里。垃圾桶里臭气熏天,苍蝇“嗡嗡”地飞来飞去,周围黑黝黝的。筷子不禁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由得怀念起碗。

“开饭啰!”精美的饭菜盛在碗里。忽然,小主人发现筷子不翼而飞,他一气之下将碗抛到“九霄云外”,把碗摔得四脚朝天。

小区的物业管理人员把碗丢进垃圾桶,碗和筷子这对难兄难弟又见面了。碗惭愧地说:“对不起,我不应该讽刺你,请你原谅我。我们应该团结一致,这样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筷子说:“你说得很对,以后我们再也不分开了。”

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越抱越紧……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度,她璀璨的文化光辉耀眼夺目。而其中的筷子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很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化。筷子文化以其不朽的品格,独特的魅力,成为华夏文化大花园里的一只奇葩。可以说筷子的出现,当属中国古代特定文明长期发展的独特成果,人们称它是中国人四大发明之外的一大发明。同时,筷子作为文明的产物,承载着人类饮食及社会文化,这两根七八寸长,细如小指的简简单单的小棍子,绝妙地应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灵活地在餐桌上大显身手,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东方文明的象征,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精华。

筷子文化源远流长,最早的称呼是“箸”,箸字的繁体写法是“筯”。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另外,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筷子出现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筷子的出现不仅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革命,更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象征。凡是使用过筷子者,不论华人或是老外,无不钦佩筷子的发明者。可是它是何人发明?又是何时创造呢?现在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然而有关筷箸起源的传说,多少可为找到筷箸的溯源起到一些作用。我搜集到三个有关筷子起源的传说。

首先是神鸟救姜子牙的故事:姜子牙在神鸟的指点下,用两根细丝竹验出了食物里的毒,从此他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子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一代传了下来。然而简单分析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因为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箸,而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年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在用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细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

关于筷子起源的传说还有流传于江苏一带的商纣王宠妃妲己用玉发簪挟菜喂纣王的故事:妲己为讨得纣王的欢心,为了避免纣王因为太烫的佳肴而发怒,就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菜挟起来吹了吹再送到纣王口中。纣王认为由妲己挟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要妲己天天如此。后来妲己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玉箸挟菜,这就是最初玉筷雏型,以后这种挟菜方式传到了民间,于是中国产生了筷箸。这则筷子传说不像第一个传说充满着神话色彩,而比较贴近生活,具有某些现实意义,但即使富于传奇性,也依然与事实不符。因为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殷墓发掘出的铜箸,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所以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妲己创造,应是更早时期的产物。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大禹发明了筷子:大禹在治水期间,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锅中捞食,以腾出时间处理急事。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细棍挟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菜,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也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箸的雏形。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它比姜子牙和妲己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性,使当今的人们更愿意相信这是真实的情形。

应该来说,其实,筷箸的诞生应是先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劳。而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太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杆。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挟,蒸煮谷黍时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即使经过三干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没有改变。

在今天,说起筷子,想必大家都不以为然,这不就是我们每天吃饭的工具吗?但是您可千万别小看这一双筷子,不仅其制作流程要经过漂白、风干、磨光、印花等30多道复杂的工序,它里面还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先生曾经说过:“现在各地时兴举办这个节、那个节,我认为最能普及于群众的就是‘筷子文化节’。”可能我们并不能一时完全领会霍先生的用意,筷子也值得举办节日?在翻阅了有关“筷子”的典籍后,我才渐渐明白霍先生倡议举办筷子节的初衷。文化是一种力量,筷子文化亦是如此,他是希望弘扬中国的筷子文化而说这番话的。

中国是筷子的故乡,筷子是中国百姓每天必须使用的饮食器具。小小的两根筷子,国人运用自如,从孩童开始就遵父母的教导学用筷子,而外国人却只能“望筷兴叹”,极难掌握用筷的要领。许多落户于异域的老华侨,为了让子女留住中华民族的根,除了中秋吃月、端午包粽子、除夕吃团圆饭外,要求合家都要懂得使用筷子。这无疑也是一种坚持筷子文化,挚爱中国文化的的体现。

在对筷子进行了解研究的时候,我在不经意间还发现筷子在中国的古典名著中也“精彩表现”:《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宜牙牌令》中,一双本是请客摆大宴席才用的、沉甸甸、让刘姥姥费足了劲也夹不住一只鸽子蛋的老年四棱象牙镶金筷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把据说能试出菜里是否下了毒的乌木三镶银箸也让我们领略了豪门大户的饮食讲究;在《三国演义》的《曹操煮酒论英雄》一回中,席中听见曹操说了几句关于天下英雄的话,使刘备在吃惊中不觉筷子掉于地上,这一场景也让人看得很是紧张。看来,在文学作品中,筷子作为道具也能将人物的特点和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对筷子的科学研究也是非常有意思。一双简单细小的筷子,你可别小看它,作为一种餐具,不仅仅具有夹、拨、挑、扒、撮、撒等多种功能,用筷子进食时,还会牵动人体的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从而刺激神经系统的内在活动,有助于人的动作灵敏、思维敏捷。真没想到,筷子还有保健身体的功能,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叹古人的智慧,发明的伟大!所以说,人类选择筷子进食是一种最佳方式,中国发明和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称得上是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

筷子,在中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箸文化发展至今,经过岁月的磨练和时间的洗礼,筷子不但没有被历史淘汰,而是越发的散发出历久弥香的气息,并慢慢演化成以一种实用与文化相结合的形式而存在。如今,融入3000年文明史的筷箸以其品种多样的工艺制作,正逐渐成为人们馈赠亲朋好友的旅游佳品,其文化内涵也彰显其中。

筷子(古称箸)出现前,人们手抓食物进食,远古时代的人类不懂得使用餐具,没有严格的烹饪方法和进食顺序,随手将食物取来送入口中,勉强果腹。关于筷子起源的传说有很多。

禹发明筷子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尽人皆知。一次,治水途中,大禹乘船到小岛上,饥饿难耐便架锅煮肉,无奈肉太烫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白白浪费时间等肉锅冷却,情急之下,他就地取材,砍下两根树枝从汤中夹起肉来,总算没耽误预定行程。久而久之,大禹用细枝夹取食物的本领已十分熟练,周围人见此法甚好,纷纷效仿,筷箸的雏形由此诞生。

姜子牙与筷子:这一传说流传于四川等地,说的是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为筷。

妲已与筷子:这个传说流传于江苏一带。说的是商纣正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结果,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已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发怒。有一次,妲已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己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到餐桌前。妲已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莱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已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

这则传说,不像第一个传说充满着神话色彩,而比较贴近生活,有某些现实意义,但依然富于传奇性,也与史实不符。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掘出的钢箸(筷),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妲已创造,应是更早的产物。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筷子的文化内涵和筷子说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筷子刀叉都是中国古代的发明,为何古人坚持了筷子,放弃了刀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