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罗洪先的简介是什么(罗洪先后裔族谱)

寻访罗洪先的足迹

很多朋友对于罗洪先的简介是什么和罗洪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罗洪先的简介是什么文言文罗洪先麻烦查一下罗洪先的世系录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他曾举进士第一,后得罪朝廷被革职。身处逆境更加奋发,史称他“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研。”

罗洪先

1.文言文罗洪先,字达夫翻译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

其父罗循,历任兵部武选郎中,镇江、淮安知府,徐州兵备副使。洪先年幼时慕罗伦的为人。

十五岁读王守仁《传习录》,非常喜爱,欲去从王守仁受业,父亲制止了他。于是,改拜同乡李中为师。

嘉靖八年(1529)中进士第一名,授修撰,立即告假归乡。岳父太仆卿曾直高兴地说“:吾婿成大名了。”

洪先说“:儒者的事还有比这大的。进士第一,三年就有一人,何足为喜。”

洪先孝敬父母,父亲每次请客,他都站在一旁依次斟酒、拂席。不久父丧,在墓边,以草为席,土块为枕,蔬菜为食,守孝三年。

继母死,也是如此服丧。嘉靖十八年(1539),选任宫中官员,召拜春坊左赞善。

第二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上书奏请明年岁首祭太庙之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当时,世宗称病不临朝,讳言太子临朝事,见洪先等人的奏疏,大怒道“:是料定朕一病不起!”亲手下诏谴责他们,并剥夺三人官职。

洪先归家后,更加钻研守仁的学说,而安于淡泊生活。他考图观史,凡天文、地理、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略战术、阴阳、算术等等,无不精通。

至于人才、吏事、国计、民情都加访察。认为“:如果有一日为官,这些都是我要做的事情。”

本县田赋一向有不均之弊,他呈请官府,要使百姓合理负担。官府将此委托于他,他便细心调查,清除了弊病。

饥荒年月,他写信给郡守,得粟数十石,亲自与友人同去赈济饥民。流寇侵入吉安,知府张惶失措,洪先为他策划战略,使寇撤走。

洪先素与唐顺之友好,顺之***出仕,想约他同去做官,严嵩与他同乡,也准备起用他,都被他拒绝。洪先虽崇信“良知”学,但未曾向守仁登门求教,总是以《易大传》所云“寂然不动”、周敦颐的“无欲故静”的主题思想来教导学人。

他说“:读书人要学经邦济世,须以无欲为本,只有无欲才能出来治国,才能见识深远,精力充沛。”王畿认为良知本于自然,不借丝毫人力。

洪先则不以为然,认为“世上岂有现成的良知者?”他虽与畿友好,但二人观点始终不同。山中有一石洞,过去是个虎穴,洪先移住在里面,命名“石莲”。

在那里谢客静坐,三年不出户。隆庆初逝世,赠光禄少卿,谥文庄。

2.文言文罗洪先,字达夫翻译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其父罗循,历任兵部武选郎中,镇江、淮安知府,徐州兵备副使。

洪先年幼时慕罗伦的为人。十五岁读王守仁《传习录》,非常喜爱,欲去从王守仁受业,父亲制止了他。于是,改拜同乡李中为师。嘉靖八年(1529)中进士第一名,授修撰,立即告假归乡。岳父太仆卿曾直高兴地说“:吾婿成大名了。”洪先说“:儒者的事还有比这大的。进士第一,三年就有一人,何足为喜。”洪先孝敬父母,父亲每次请客,他都站在一旁依次斟酒、拂席。不久父丧,在墓边,以草为席,土块为枕,蔬菜为食,守孝三年。继母死,也是如此服丧。

嘉靖十八年(1539),选任宫中官员,召拜春坊左赞善。第二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上书奏请明年岁首祭太庙之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当时,世宗称病不临朝,讳言太子临朝事,见洪先等人的奏疏,大怒道“:是料定朕一病不起!”亲手下诏谴责他们,并剥夺三人官职。

洪先归家后,更加钻研守仁的学说,而安于淡泊生活。他考图观史,凡天文、地理、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略战术、阴阳、算术等等,无不精通。至于人才、吏事、国计、民情都加访察。认为“:如果有一日为官,这些都是我要做的事情。”本县田赋一向有不均之弊,他呈请官府,要使百姓合理负担。官府将此委托于他,他便细心调查,清除了弊病。饥荒年月,他写信给郡守,得粟数十石,亲自与友人同去赈济饥民。流寇侵入吉安,知府张惶失措,洪先为他策划战略,使寇撤走。洪先素与唐顺之友好,顺之***出仕,想约他同去做官,严嵩与他同乡,也准备起用他,都被他拒绝。

洪先虽崇信“良知”学,但未曾向守仁登门求教,总是以《易大传》所云“寂然不动”、周敦颐的“无欲故静”的主题思想来教导学人。他说“:读书人要学经邦济世,须以无欲为本,只有无欲才能出来治国,才能见识深远,精力充沛。”王畿认为良知本于自然,不借丝毫人力。洪先则不以为然,认为“世上岂有现成的良知者?”他虽与畿友好,但二人观点始终不同。山中有一石洞,过去是个虎穴,洪先移住在里面,命名“石莲”。在那里谢客静坐,三年不出户。

隆庆初逝世,赠光禄少卿,谥文庄。

3.(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D 5.C 6.C. 7( 1)这样的话,重振纪纲,改变风俗,引进贤能,斥退小人等事,便可依次施行了。

(2)于是金灿巡按四川时,曾推荐李中,李中没有感谢他,金灿因此心生怨恨,这时便以别的事弹劾李中。译文李中,字子庸,吉水人,正德九年考取进士。

杨一清任吏部尚书,屡次召李中参加选拔谏译官的考试,李中不去参加。到了李中任工部主事时,武宗自称大庆法王,在西华门内建立寺庙,并用西番僧人任寺庙住持,朝中大臣无人敢反对。

李中到任三个月即上书直言说“以前逆贼刘瑾窃取权柄,气焰嚣张。陛下觉察以后,将他处死而不予赦免,皇上的圣明英武堪称卓绝。

现在大权尚未收回,太子尚未确立,义子尚未革去,朝纲日益松弛,风俗日益败坏,小人随时得以进身,正人君子随时遭贬退,志士之气日渐消磨,臣子进谏的言路日渐闭塞,重要职位更加容易获取,贿赂日益盛行,礼乐教化日益荒废,严刑重罚日益滥施,人民财产日益耗尽,军政防务日渐疲敝。刘瑾虽已处死,但至今仍未出现善政,这是陛下受异端邪说迷惑的缘故。

皇宫是森严邃密的所在,怎能允许异教杂居其内?现在皇上却在西华门内修建寺庙,请来西蕃僧人住在里面,每日与他们相处。异端邪说日益滋长,忠正之言日益疏远,取舍颠倒,措施失当。

朝政废弛,正是由于这些的缘故。臣下祈望陛下幡然悔改,毁去佛寺,驱逐蕃僧,精选儒臣,朝夕对陛下劝讲儒学旨义,总揽大权来杜绝天下邪恶,确定太子以建国家根本,革去义子以正天下名分,这样的话,重振纪纲,改变风俗,引进贤能,斥退小人等事,便可依次施行了。”

皇上见疏大怒,李中将遭重责后果不堪设想,因大臣们救助方才豁免。过了一天,皇上降旨将李中贬任广东通衢驿丞。

后来王守仁巡抚赣州,下文传令李中参赞军务。李中后来还参与了平定宸濠叛乱。

世宗继承皇位,李中得以恢复原来官职。尚未回京上任,升任广东按察佥事。

又提升为广西提学副使,在任以身作则示教。挑选优等生员汇集于五经书院,每隔五天到书院与学生讲论经义。

第三次提升任广东右布政使。因触犯了总督和巡抚御使,被指控为不称职,应当罢免。

这时霍韬以吏部侍郎代理主持吏部尚书事务,认为李中为官一向廉洁有才干,应当留任。适逢朝中有人不喜欢李中,将他降为四川右参政。

嘉靖十八年提升为右佥都御使,巡抚山东。这年山东遇灾歉收,李中下令给捕捉蝗虫的百姓以加倍的粮食,这样既消灭了蝗虫,饥民也得到救济。

又捕获大盗关继光,邻境的官员窃夺他的功劳,李中也不与他争辩。后来,李中晋升为副都御使,总督南京储粮事务。

于是金灿巡按四川时,曾推荐李中,李中没有感谢他,金灿因此心生怨恨,这时便以别的事弹劾李中。朝廷正商议将他调任而李中去世。

光宗朝,给李中追加谥号庄介。李中为官廉正。

从广西归来后,一次想留客人吃饭,家中无米只好到邻居家去借。米借来了,却又没有柴薪,准备劈开澡盆来烧火。

这时天已黄昏,客人来不及吃饭便告辞离去。李中少年时跟从同乡杨珠读书,后来扩充自己的学识,治学深邃精密,学生称他为谷平先生。

他门下的学生罗洪先、王龟年、周子恭等都能继承他的学问。

4.古代淮阴是指现在的哪个地方呀有像韩信的淮阴侯

淮阴侯的淮阴指今江苏清江西南淮阴、清河分别是今淮安市的辖区名称,历史上也均是淮安境内的重要地名.1914年,民国***改定重名县,江苏清河县因与直隶清河县同名,改名为淮阴县.其后清河淮阴两地名就渐混为一谈,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淮阴县“明改名清河县,民国恢复淮阴县原名”.揆诸史实,其实不然.淮阴即淮河以南之意,古淮河下游河道在今淮安市内大致为今废黄河(杨庄以下)+张福河(杨庄以上,民国时的导淮入海河道).白居易有诗“淮水东南阔,无风渡亦难”,水宽浪险的淮河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也常是行政区划的界线,比如唐时今淮安地区的淮河南北就分属淮南道楚州和河南道泗州.淮阴是指淮河以南,现在的淮阴区包括王营镇在内的绝大部分地方怎么却在淮河以北呢?我们来看《宋史》、《元史》对淮阴县及清河县的记载:《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淮阴县:“楚州,紧,山阳郡,团练.……县四:……淮阴,中.绍兴五年,废为镇,六年,复.嘉定七年,徙治八里庄.”清河县:“清河军,咸淳九年置.县一:清河.”《元史》志第十一地理二淮阴县:“淮安路,上.……(至元)二十年,升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清河县:“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军,至元十五年为县.”从以上史实可见,淮阴县与清河县本即两地.淮阴县唐宋时均属楚州,其间数度并入山阳县,最后一次并入山阳是在元至元二十年,其后再未分置.而清河县在唐时为泗州清河口,宋立清河军附郭清河县,且均不属淮阴县所在的楚州.直到元时,为统治需要,混一南北,淮阴、清河才同属淮安路管辖.淮阴县在淮南,而清河县则在淮北,本来就不是一家.清河本为河名,明中期以前,泗水在今泗阳县三岔分为两支,一名大清河,一名小清河:小清河大致为今淮阴区境内杨庄以上的废黄河,大清河在小清河东北(渔沟原即为大清河边一大镇),至大小清河口(相距约十里,均在今杨庄附近)入淮.南宋末咸淳九年(1273)在清河口设清河军,附郭清河县,即以河名为政区名称.五年后的元至元十五年(1278),元***撤销了清河军,仅存清河县.在设立清河县之前,清河县的主体在唐宋金时属宿迁县(762年前名宿预县),宿迁县唐时属河南道泗州,宋时属京东东路淮阳军,金时属山东西路邳州.而清河县西南的吴城一带在唐宋时则属泗州临淮县,1077年划属楚州淮阴县,1127年分设吴城县,1133年废吴城县,1141年,金复以吴城地属泗州临淮县.唐宋时清河地属宿迁县的记载见唐《元和郡县志》及宋《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元和郡县志》记泗州宿迁县“淮水入县境南与楚州山阳县分中流为界”;《太平寰宇记》亦称淮阳军宿迁县“淮水入县境南与楚州山阳分中流为界”;《元丰九域志》则记淮阳军宿迁县下有“崔野、桃园、鱼沟三镇”;《舆地广记》称淮阳军宿迁县下有泗口.这也与《旧唐书?地理志》“贞观元年(627),省淮阳县入宿预”的记载一致.淮阳县城即在清河口西不远,《水经注》记“淮水又东径广陵淮阳城南,城北临泗水,阻于二水之间”.《元史》称清河县本泗州清河口,是指唐代,《元史?地理志》中各地沿革基本上从唐代写起.光绪《清河县志》以及《王家营志》等称唐宋时清河县曾属涟水分出的金城县,应误.金城镇在涟水东北,清河县地当不属金城县.说清河县在唐宋时属金城县殆因明时渔沟北有金城驿,其实明时设渔沟北的叫小金城驿,与金城镇并非一地.淮阴县并入山阳县之前的县境范围大致包括今淮安市清浦区、洪泽县全部、清河区西部、淮阴区码头附近以及楚州区运西部分.可参见明罗洪先《广舆图》中标注的淮阴,《广舆图》转绘自元朱思本《舆地图》,其时距淮阴县存在的时间不远.1283年淮阴县第四次并入山阳县后,再未分设,明清时原淮阴县地即为山阳县的西乡.所以在明清时淮阴一直是山阳县的别称,山阳县的驿站叫淮阴驿(清河县为清口驿),山阳城内有淮阴书院,很多文人也用淮阴来指代山阳县.在元、清两代,清河县曾两次得故淮阴县地:一次是在元泰定元年(1324),位于大清口的清河县城因被黄河冲毁,迁于淮河以南的甘罗城,“始得淮阴故地,而县境及淮水南”,从甘罗城到老子山一线洪泽湖堤以西的故淮阴县地从山阳县划入清河县.但清河的县域主体还是在淮北,四年后,县城又从甘罗城迁到了淮北的小清口今旧县.另一次是在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还是水患原因,割山阳县清江浦为清河新县城,码头镇也在同时割入.光绪《清河县志》称清江浦划入清河县后,“自其南界棠梨泾、青州涧仍属山阳外,余尽得古淮阴地云.”原注:“棠梨泾今周桥、青州涧今汊河,皆故淮阴境,今属山阳.”殆因《新唐书?地理志》淮阴县下有棠梨泾,《宋史?河渠志》有淮阴县青州涧,此两地属淮阴县无疑.但要说除此两地外,“余尽得古淮阴地”,则不够严谨.清江、周桥(在今洪泽东双沟)、汊河(即今洪泽岔河)都是古淮阴县地,它们之间当时尚属山阳县的今武墩、和平、盐河、高良涧等地不属?其实乾隆时划入清河县的清江浦附近地方并不大,仅京田291顷,而清河全县共有。

5.求游石钟山记译文罗洪先在线等

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

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

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

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硿硿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

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啊!”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

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

古人不骗我们呀!”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

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6.明史•罗洪先生传的答案

(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传:学习。

B.父每肃客肃:庄重。C.十八年,简宫僚简:选拔。

D.率友人躬振给振:通“赈”,救济。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

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C.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D.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除三人名”中的“除”等,就是表示授予官职的。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罗洪先志向远大。

他幼年仰慕罗伦的为人,后又想拜王守仁为师,因父亲没有同意才罢休;他认为考中进士并不值得炫耀,认为儒学之士的事业应该更大。B.罗洪先犯言敢谏。

皇帝常常称病不上朝,罗洪先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在皇帝非常忌讳太子临朝时,依然敢于上疏请求皇帝让位,让太子接受群臣朝贺。C.罗洪先心忧国民。

他留心察访人才、吏事、国计、民情,发现田赋弊端,请求均衡处理并使积弊消除;流寇侵入吉安,他献策战守并使盗贼退兵离去。D.罗洪先正直淡泊。

他拒不同意犯罪富人拿钱请求免死的行为;因江水上涨,屋子被毁,他坚决推辞巡抚马森为其营造房屋的好意。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敞惧,归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谨败,敞乃谢循。

(5分)(2)顺之***,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5分)【参考答案】雨露教育网()整理4、B 5、D 6、B7、(1)王敞害怕,回来后催促改变奏章,罗循故意拖延时间,数天后刘瑾倒台,王敞于是向罗循道歉。

(关键词:“趣”“迟”“谢”各1分,大意2分)(2)顺之应招,想要引他出山,严嵩因为同乡的缘故,打算假托治理边疆的人才起用他,都尽力推辞了。(关键词:“挽”“拟”“假”各1分,大意2分)。

7.求游石钟山记译文罗洪先在线等

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

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

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

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硿硿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

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啊!”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

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

古人不骗我们呀!”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

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右民系,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罗洪先是王阳明学派的重要继承者和开拓者。

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迁左春房赞善。被罢归后,终日著书讲学。卒后赠光禄少卿,谥文庄。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记》一卷。嘉靖二十四年(1545),微服访黄门祝咏于衡阳,携门人王托等游南岳,登祝融峰,游青玉坛,宿上封寺,交友高台寺。现存高台寺的状元松,志载为他与名僧楚石共植,至今传为佳话。于方广寺逗留七日,瞻仰二贤寺,缅怀朱张。在南岳写诗二十来首,文数篇。

罗洪先是官员家庭出身,自幼端重,不为嬉戏,从小立志要当学者。嘉靖五年(1526),罗洪先参加乡试中举人,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会试,殿试第一中状元,授修撰。当时明世宗迷信道教,求长生,政治极为腐败。罗洪先看不贯朝廷的腐败,即请告归。嘉靖十八年(1539),他出任廷官,因联名上《东宫朝贺疏》冒犯世宗皇帝而被撤职。从此罗洪先离开官场,开始了学者的生活。

他自归家务农之后,隐居山间,更加专心致志地考究王阳明心学,闭门谢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户。他甘于淡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骑马练弓、考图观史,上至天文、礼乐、典章、阴阳、术数,下至地理、水利、边塞、战阵、攻守,无不精心探究。

罗洪先一生的主要成就在理学和地图学方面,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尤以地图学贡献卓著。他精心绘制的两卷《广舆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图集。罗洪先在绘制地图方面的建树,不但为我国地图的绘制和地理科学作出了贡献,而且为国际的同行所瞩目,在世界地图绘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OK,关于罗洪先的简介是什么和罗洪先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郭守敬到罗洪先,通过他们,古人第一次看到了 整个 中国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