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袁树珊的人物生平(袁树珊批命详细分析实例)

2010年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袁树珊的人物生平和袁树珊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袁树珊的人物生平以及袁树珊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有高人能告诉我 袁树珊 的一生吗约详细约好.袁树珊简介袁树珊的人物生平

袁树珊,名阜,以字行,生于1881年8月9日(清光绪七年七月十五日),家住扬州南乡袁巷。父开昌,字昌龄,深谙经术,旁通诸子百家,尤精医术,后寓镇江城西,以医为业,全活颇众。著有《医门集要》、《养生三要》。叔父开存,字春芳,亦精医术。堂兄桂生,名焯,是著名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不仅是我国开办中医教育的先驱者之一,而且是我国实行中西医结合最早倡导者之一。清末曾与同仁创办《医学扶轮报》,并著有《桂生丛堂医案》。

袁树珊

袁树珊,幼承庭训,亦精医术,尤精命理,是闻名海内的医家、星相家。早年随父寓居镇江,以医为业,兼以算命卜卦。终年着一灰色长衫,秋冬束一腰带,左侧吊着罗盘玉佩,右侧插着旱烟袋,走路时习惯将两手叉在背后。好与士大夫往还,吐属浩浩落落,听者忘倦,暇则读线装书,经史百家之属,皆能通知其意。诊室悬有一副自书楹联,上联云:“十亩栽桑,十亩种田;”下联云:“半日诊病,半日读书。”其旨趣可见。

袁树珊一生著述颇丰,医学著作有《妇科准绳》、《生理卫生》、《诊断汇要》、《行医良方》、《图翼治法》、《针灸治疗方法》、《中医序跋撷英》、《本草万方撷英》和《十二经动脉表》;命理著作有《命理探源》、《六壬探源》、《选吉探源》、《历代卜人传》、《中西相人探源》以及《命谱》、《标准万年历》等。 1925年仲冬,著名学者罗振常(罗振玉弟)为其《六壬探源》一书作的序言中,述及他久闻其名而无缘谋面,直到是年春,经友人鲍扶九之介,方于京口(今镇江)得识袁树珊。对袁树珊的学识和著作,罗振常作了高度评价,称其命理著作“辞旨明畅,可与俞曲园游艺诸录相撷颃”,“非术士之所能为也。”对袁树珊“卖卜所入,恒以瞻亲族,济贫困,不事私蓄”的风仪尤加称赞,罗振常说:“余重君之人较之多君之术为尤深且挚也。”

1948年底,袁树珊旅居香港,后迁台湾,1968年11月8日病故,终年87岁。其子德谦,字福儒,早年留学日本,后侨居美国纽约,开设中国医院,著有《妇科精华》、《中国针灸医药准绳》,1979年11月11日病逝,终年66年。

袁姗姗(Mabel Yuan),中国内地女艺人,1987年2月22日出生于湖北省襄阳市,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05级表演系本科班,现为于正工作室签约艺人。

2010年饰演《秦香莲》剧中女主角秦香莲并在《野鸭子》中扮演方婷婷,正式进入娱乐圈。[3] 2012年出演《宫锁珠帘》中“怜儿”一角,凭借该剧获得乐视影视盛典最具突破艺人奖和优酷大剧盛典最佳女主角奖,同年在电视剧《王的女人》中饰演虞姬以及在《美人无泪》中饰演大玉儿。

2013年2月,在于正版《笑傲江湖》中饰演“任盈盈”,4月出演《宫锁连城》,同年出演《家有喜妇》和《半步天涯》,2013年11月参演《芙蓉锦》,饰演女主角“贺兰”。2014年2月1日参演《天使的城》,出演剧中女主角“关莎莎”。 7月1日出演《美人制造》单元女主永宁公主[10],在7月10日开机的《永远恋爱真美》中饰演记者徐梓琳。

其他参考http://baike.baidu/view/3560346.htm?fr=aladdin

三十年代,袁先生学问已成,遂不再行医,正式投身于星相界。因勤于钻研,学问广博,在镇江星相学界已属于佼佼者。各地社会名流,慕其高名,纷至沓来,求卜问命。最先前来的是民国大员何应钦,求得批命后,何非常钦佩,并向蒋介石力荐。蒋公也是相信命相之学的,于是也欣然前往。袁树珊先生不卑不亢,大大方方地接待了蒋公,直言批述,甚得蒋公欣赏。消息传开后,上至政界显要,下至富商巨贾,均以手持袁先生所批的命单为荣。据说北洋军阀吴佩孚亦曾泒专人往求一卦,对袁先生所批的命单推崇备至,以至于派出一黄姓军官作为专使持其手书赶赴镇江,面见袁树珊,重金请其出山,作为自己的幕僚。袁先生并不肯趋炎附势,得书后淡然处之,并书“吴威喜则树珊荣,吴威怒则树珊恐”十四字回复,婉拒了吴佩孚的邀请。对于其厚礼重金,袁先生分文不取,未开封便交由来使带回。

几年后,袁先生的“润德堂”从三仙巷迁入江上里,一时来人如织,门庭若市,几乎是“门限三易”,来求他看八字、批命单的人络绎不绝。少年得志的江苏省民政厅厅长缪斌,也驾临请批命书。自然,少年中年,富而且贵,一无差错。但最末一句,有“受累于吴”的话,众人不解,缪斌本人也未详加请教。抗战伊始,缪斌就投靠汪伪政府,作了汉奸。抗战胜利后,自然沦为阶下之囚。无奈之下,缪斌请夫人找无锡同乡国民党元老吴稚辉作说客,向蒋委员长求情。由于吴稚辉过于认真,一再通过多方面向蒋介石游说,反而使蒋介石起了疑心。当时有一种说法,缪斌之投汪逆,本是受蒋介石之秘令潜伏敌后,且代表重庆方面赴日与日酋秘密谈和。如此隐情,若有外泄,领袖颜面何在?国民政府下令立即枪决,以正视听。相比其他免于一死的大汉奸们,确应了袁树珊先生的“受累于吴”之谶矣!

抗日战争期间,镇江沦陷后,袁树珊为避兵火,赴上海英租界同福里避难。英国人哈同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逃离了上海。其代理人袁希廉将哈同原来的住宅——同福里哈同花园12号的洋房,做价10根金条,卖给袁先生。因仰慕袁先生的声名及为人,赠以全部家俱及日用物品。略事归置后,“润德堂”命馆在哈同花园挂牌开课。一时,沪上闻人听得消息后,纷纷前来求课。因来人甚多,只得一一预先登记,面谈后约期交付命单,再加以述释。当地的小混混们,见命馆生意甚好,意欲分点红利,不断前来寻衅滋事,搞乱排除秩序,袁先生甚是为此烦恼。恰当此时,青帮黄金荣也前来求卜,闻听此事后,便精制一幅《英雄独立》的图轴,派出一位金姓弟子,率四人军乐队,乘坐吉普车,吹吹打打,前往润德堂奉赠。小混混们见了大混混,甚是惊惶不安,遂一一前往润德堂告罪,祈求原谅。袁先生并无恶言,反而赠每人以两块大洋的酒资。此逸事不日传遍上海滩,润德堂从此再无门户之扰矣。

1938年,国民党军官睢团长夫妇、营长郭岐、宗副官等一行四人,于南京兵败后,辗转来到上海,避居于法租界内,四处设法寻找机会逃离上海,归队继续抗日。四人中,睢团长一向非常相信星相之学,认为当此危机存亡之时,理当就近拜访命理大家袁树珊先生,以期得到指点。郭岐其时正当壮年,认为命运乃是自己奋斗创造而得之,算命看相,只不过是事后附会,没有意义。但其他三人坚持要前去一试,郭岐不便峻拒,只好一同前往。在为其他三人看完相后,袁树珊先生将郭岐双手仔细端详,继而略窥面相后,说:“郭先生是军人,到四十岁时可升少将师长。后在沙漠中作战,因此战失败,将有性命之忧。不过,您最后仍能顺利脱险归队,从此一帆风顺,后福可羡。”袁先生的断语,郭岐并不相信,认为预知未来乃是一件不可思议之事,并没有放到心上。后来,四人顺利逃离上海,经香港到武汉归队,不时升调,果于四十岁时升为四十五师少将师长,戍守伊犁区精河县。1945年上半年,伊犁、塔城、阿尔泰三区叛乱。1945年下半年,三区的军队向精河、乌苏进攻。自9月3日起,不明国籍的飞机轰炸乌苏、精河,叛军以重炮、燃烧弹等不分昼夜集中攻击,四十五师兵力全部覆灭。战事发生之地,正是沙漠之中。因为缺水,郭岐渴至昏死,后为敌人救活,于战后交换战俘时,始又归队。后郭岐赴台,一生顺利,子女多有所成就。至此,袁树珊之言一一应验。郭岐晚年,回忆其事,甚是感慨,在其著作中辟专章以纪其事。[《陷都血泪录》,郭岐著,2005年7月第1版,第169页。]袁树珊先生既然名满江湖,来往的又都是达官贵人,自然收入不菲,但他既不爱财,也不聚财。先生晚年,虽然影响力巨大,但自谦为“薄负时誉,饘粥有资”,对于资财,并不为意。略有所得,甚至于还准备重修汉司马季主之墓和严君平之宅,“一以发潜德之幽光,一以保固有之国粹”。

袁树珊平生最崇拜的就是武训[武训先生(1838~1896年),行七,字蒙正,自号义学症,谥号义学正。山东省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家,名训则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和伏羲[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他的理想就是兴办一所义学和建一座伏羲庙。在有了一定的收入并积聚了一笔金钱后,他便学习武训,在家乡小袁巷,以袁家祠堂的房屋作为校舍,兴办义学。为了激励学生们刻苦求学,袁树珊取“袁安卧雪”的典故,命名为“卧雪小学”。这个义学是一个六年制的完全小学,原有的四年制初小毕业的学生均有继续升学的机会。学校不收取学费,还免费发给学生们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为了让孩子们上学免遭风雨之苦,每人还发一只竹斗蓬。入学儿童并不仅限于本村,附近各乡村儿童均可申请入学就读。为了使学校经费有长期保证,袁先生还出资购买了20亩地作为校产。其中,16亩地租给附近农民耕种,所得租金充作学校日常经费。为了使学生不忘耕作,学校向每个学生发了一册《农家副业》的参考书,并把另外4亩地则作为学生的实验园地,供学生栽种、养殖等实习使用。义学的举办在当地影响很大,各界均非常欢迎和支持,群众和学生家长们纷纷自发前往义务施工,修整道路和校舍。可惜后来由于日寇侵入,镇江百业萧条,学校于第三年的暑假后被迫停办,但学校对于学生们的成才,仍起了重大作用,至今为当地民众所钦赞。

袁树珊本想在镇江云门山门外的小码头东侧建一座伏羲庙,但在卧雪小学停办之后,他改变了初衷。1941年,他把建好的伏羲庙的庙房改为校舍,创办了“伏羲小学”。由于日寇侵华后,社会经济崩溃,袁树珊财力不济,难以独力支持学校的开支,伏羲小学不得不向学生们收取一定的学杂费用。为此,袁树珊非常愧疚,特地为学校做了一块匾额,亲书“不如武训”四字,以表自责之意。岁月沧桑,此学校虽几度易名,但至今仍存。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蒋介石最信任的民国 命理大师 袁树珊的传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