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西安的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西安的历史传说)

江西的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西安的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的一些知识点,和西安故事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有关西安的传说故事西安历史传说故事西安的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

西安是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国文明城市之一。那你知道有关西安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有关西安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湖南有什么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

有关西安的传说故事:金山大门

丽山之阳,渭水之阴有一座古老而广袤无垠的土原。相传很早很早的时候,这儿住着一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名叫王小二。他每天早出晚归,开荒种地。春天,麦苗青青,菜花金黄,门前桃李盛开,屋后榆茂柳荫;秋天,五谷丰登,瓜果满园,小日子过得满有乐趣儿。

一天,王小二又去开荒。一镢头下去,轰隆一声,两扇金光闪闪的大门在他们面前打开了。只见里面金光耀眼,隐隐约约看见有一个金光灿灿的大碾盘,一头毛驴拉着金黄的碌碡滴溜溜地转着。他大着胆子走到跟前,原来是一个白胡子老头和一个长辫儿姑娘在碟米,看那谷子,也是金黄金黄的。老头儿很和气的问他:“小伙子,你叫王小二吗?”“是啊!老大爷。”王小二又好奇地问老头:‘这是什么地方?我在这开荒种地整整十年,还从没见过。”老头儿哈哈大笑说:“这里叫‘金山’,你现在不是来了吗?你手里那不是打开‘金山’大门的钥匙吗?王小二直看着自己手中的那把镢头,心想:“这玩艺挖挖地罢了,咋就是个钥匙呢!”老头儿看他直发呆,便说:“走吧!我领你到里边去逛逛。”王小二跟着老头朝里走,只见路旁树木丛茂,小溪流水淙淙,林中百鸟鸣啭,池溏鸳鸯嬉戏。沿途房屋全部雕梁画栋,金瓦盖顶,水晶砌墙,门窗珠帘垂挂。看不尽的花团锦簇,说不完的荣华富贵。王小二看得眼花缭乱,老头儿催促道:“王小二,你快回去吧!金山要关门了。”王小二恋恋不舍地说:“我下次想来,怎么进来呢?”老头儿回答:“只要你的钥匙不丢,就能进来。”王小二跟着老头儿回到碾子跟前,老头儿对他说:“这金山里边什么都是金子的,这碾盘儿,碌碡、毛驴儿,全是金的,谷子是金豆儿,连毛驴拉的屎尿也是金蛋蛋银水水哩!”王小二听了,连忙把那金谷子往口袋里装。两个口袋全装满了,他后悔来的时候没带一担筐。

老头把他送到外边,一声巨响,金山大门关上了,回头再望,那老头已不见踪影。他想,这个地方得记牢,便灵机一动,在金山门口的一棵树上挖了个坑作为记号,回去了。

回到家,他连忙把两个口袋的金豆儿收藏起来,便挑起一对大筐,扛了镢头,就去找那个坑儿。谁知到地一看,满山遍野的树木,下边都有一模一样的坑儿,怎么也认不出哪是自己挖的,没办法,只好又回去了。

从此,王小二再也不开荒种地了,反正金子有的是,用完了再说,金山大门总会找到的。人常说,“死水怕的勺儿舀”,一年一年过去了,他手里的金子终于花光了。后来,当他想起了白胡老头说的开金山大门的那把钥匙时,却不知早已被扔到哪儿去了,他也懒得去寻,更不想再去开荒种地了,结果被活活地饿死了。从此,金山大门再也没有打开过,只在群众中留下了一句话:“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有关西安的传说故事:洩湖的来历

相传很早以前,现在的洩湖镇是一片草莽地带,灌木丛生,古树参天。以后一个逃荒的王木匠在这儿落了脚,他找木伐木盖屋,斩草垦荒。没几年功夫,这儿居然变成了肥田连片,炊烟缭绕的人间乐园。

一天,王木匠又去挖地,突然,挖出一块大石板。上边还有字迹,但他却不识字,正对着石板发愣,思量着如何把它弄回去,当凳子来坐。这时,一队围猎的人来到身边,他们好奇地看了看石板,一个扛着猎物的对另一位说:“少爷!这上边不是个‘商’字么?说不定……”那少爷摆了摆手,他赶紧把后半截话咽了回去。他们交头接耳说了几句后,一齐哈哈大笑而去。他们走后,王木匠想起他们诡秘的神气。对自己肯定不怀好意,一气之下,把石板打得粉碎。

却说那个围猎的人,原是长安城南商大财主的少爷和家人。少爷回府将当日所见向父亲说了一遍,老财主喜出望外,说:“有这么好的地方,还有商朝东征的碑文,好!就拿这个‘商’字作文章!”

于是,商老财坐轿,少爷骑马,家人恶仆前呼后拥,来到王木匠地头。

商老财下轿,他装模作样地脱帽撩袍,带着众人一步三拜,最后抱住残碑杀猪般地大哭起来:“我的老祖宗呀!不孝男一步来迟,被野人将你墓啤毁掉,望老祖宗恕罪!”

折腾毕了,商老财对王木匠怒斥道:“你毁坏我家墓碑,破了我风水宝地,该当何罪?你说!”王木匠分辩道:“这是我挖地挖出来的,再说这里根本就没有坟冢,怎么能说是你家墓碑?”少爷家丁一拥而上,叫骂着:“你瞎了眼!”“没看见碑上的‘商’字吗?”商老财指着连片活土说:“这方园一百里都是我商家祖业,现有碑文为证,不许任何人随便开荒。”又要把王木匠扭送官府治罪,说是侵占商府财产,破坏商府祖茔风水。最后经人相劝,才罚他给商家干活折罚。

从此商家大少爷商天宝便在此动工修筑庄院,创家立业了。王木匠在商家一干就是三年,到了这年腊月三十,商天宝把王木匠叫去说:“我家现在不用你了,你干了三年活,给你从北边岭上拨一块地,你咱去吧!记住商家的大恩。”可怜的王木匠被轧干了血汗,赶出了家门。

一天,王木匠在一个悬崖边救了一个中年妇女,原来她被当官的丈夫抛弃,要寻短见,经王木匠一再解劝,二人同病相怜,便在一个破窑洞里凑合成了家。

两个人在那块地里没黑没明地干,总算种出了第一料庄稼。但是自禾苗出土以后,滴雨未下,眼看着庄稼一天天发黄、枯萎,两口日夜心急如火。一天早晨,老婆对丈夫说:“昨夜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老头儿对我说,我们这地东北角能挖出水来。”

于是两个人便照梦中老头指点的地方不停地挖,挖呀挖呀,挖到晌午端,还是一镢头一团白烟。丈夫没劲了,老婆接着挖。突然,“崩”的一声,又挖出了一个石板。王木匠赶紧挡住:“快别挖了!填土埋了。”老婆说:“说不定不就在下边。”王木匠连连摇头说:“你还不知道我为啥落到这个地步的吗?快埋!快埋!”老婆要看个究竟,把土又创了创,石板上又露出了个‘商’字,王木匠可吓坏了,边说:“不好了!不好了!”老婆认得字,她又扒了几下土,石板上出现了四句话:“商南小河有件宝,日落西时去寻找,用时三声‘清泉来’,回头一声多谢了。”悄悄念毕,才把石板深深埋掉。

太阳快落山时,王木匠两口便挑着水桶来到商家南边的小河边。好容易等到酉时,他提桶曳水,果然曳出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铜壶来。两口子连忙放在桶里,飞快地挑回家去。

到家后,老婆对着铜壶轻轻喊了三声:“清泉来!”果然,那壶咀冒出了清亮清亮的水平。很快流满了水缸。王木匠说了声:“多谢了”,壶里立即空荡荡的了。

晚上,两口子兴高彩烈地提着空壶来到地头,浇了一夜,第二天满地绿油油的一片,不久,便结出了沉甸甸的穗子。

商家几百亩庄稼眼看快干死了,听说王木匠的庄稼长得绿油油的,一点也没受旱。便带着人到王木匠地里用镢头乱挖一气,把一地的庄稼糟踏得不成样子,什么也没发现,连那个石板也不见了。后来一打听,王木匠每天晚上提一把铜壶浇地,浇一夜,壶里的水还流不完,便闯进王木匠的窑洞,抢走了铜壶。

商天宝捧着壶,左看右看是一个空壶,便把王木匠两口抓来追问:“这里头到底有什么鬼名堂?”王木匠一句不吭,家人一拜见而上,把王木匠捆了起来,要往大梁上吊,王木匠老婆忙说:“老爷,你放了他,这是神仙送给我们的一把宝壶,用水时喊一声‘清泉来’就行了”。

商天宝叫人放了王木匠。急不可待地对着铜壶连喊两声‘清泉来’,仍不见动静。正要发作,王妻说:“要全家人围住喊,不停地喊水才会来。”商天宝把全家男女老少都叫来,围住铜壶大喊“清泉来!清晨来!”……

这下可热闹了,铜壶冒水了,越冒越欢,壶咀壶口的水一齐往外涌,好象大河决了堤,商天宝一家慌了手脚,怎么也至不住流水。找王木匠时,早已不见了;这时水越来越大,冲翻了粮仓,冲走了牛羊,冲垮了前庭后院,冲光了万贯家产,商家大大小小被冲到大海里喂王八去了。

仇报了,气出了,王木匠夫妇边走边念叨“多谢了!多谢了!”那水势渐渐小了、小了,最后露出了一马平川。可是,那把铜壶却不见了,只在地上留下了一股清清的泉水。

从此,这儿便取名叫“曳湖”,后世人不知谁改成了“洩湖”,那股泉水,至今仍在洩湖镇中间潺潺地流着。

有关西安的传说故事:韩干画马

韩干,蓝田人。少时在一家酒店当学徒,经常到王维的府上去送酒。年幼贪玩的韩干喜欢在地上画画儿,时间长了,画个人呀马呀的,居然维妙维肖。精通丹青的王右丞看了,十分惊奇,觉得他的画已初具神韵,意赶不凡,便把他叫到书房,与他亲切交谈绘画。最后告诉韩干:“今后我每年供给你二万钱,你好好去学画吧”!韩干听了十分感激,决心致力于丹青。

始师曹霸。十年以后,玄宗时,他作了大府寺丞的官友,绘画技术已相当高超,善写人物,尤工鞍马,在京城颇有些名声。

当时元宗皇帝爱马成癖,御厩好马达四十万,诏令韩干为他的御马图形,韩干画成了名骏图《玉花聪》、《照夜白》,为千古丹青之绝笔,祖国艺术宝库之珍品。

安史之乱时期,韩干闲居无事,一日忽然有人进门自称鬼使,要求给他一匹马,韩干于是画了一张马给他烧了,过了几天,果见鬼使骑着那匹马前来向他致谢。

天宝初年,韩干入朝作了供奉,当时有位叫陈宏的画家,画马也很出名,很得唐明皇赏识,明皇令韩干拜陈宏为师,干不奉诏,明皇问他:“为何不愿师事陈宏?”韩干答曰:“臣自有师,陛下之内厩马,皆臣师也。”唐明皇听了,更加器重韩干了。

猜你感兴趣:

1.西安传说故事

2.关于景点的传说故事

3.有关地名的传说故事

4.兵马俑的传说故事

5.关于山的传说故事

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那你知道西安历史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西安历史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西安历史传说故事:葫芦鸡来由

相传“葫芦鸡”创始于唐代天宝年间,出日于唐玄宗礼部尚书韦陟的家厨之手。据《酉阳杂俎》和《云仙杂记。》记载:韦陟出身于官僚家庭,凭借父兄的荫庇,贵为卿相,平步官场。此人锦衣玉食,穷奢极欲,对膳食极为讲究,有“人欲不饭筋骨舒,夤缘须人郇公厨”(韦陟裘郇国公)之说。有一天,韦陟严命家厨烹制酥嫩的鸡肉。第一位厨师采用先清蒸,再油炸的办法制出,韦陟品尝后认为肉太老,没有达到酥嫩的口味标准,大为恼火,命家人将这位厨师鞭打五十而致死。第二位厨师采取先煮,后蒸,再油炸的方法;酥嫩的要求都达到了,但由于鸡经过三道工序的折腾,已骨肉分离,成了碎块。韦陟怀疑家厨偷吃,不容家厨辩说,又命家丁将家厨活活打死。慑于韦陟的淫威,其他家厨不得不继续为其烹饪。第三位家厨接受了上两次家厨烹制的经验教训,在烹制前用细绳把鸡捆扎起来,然后先煮,后蒸,再油炸。这样烹制出来的鸡,不但香醇酥嫩,而且鸡身完整似葫芦。这时,韦陟才满意。后来人们把用这种方法烹制出来的鸡叫做“葫芦鸡”,一直流传至今。

葫芦鸡的传统选料,是用西安城南三爻村的“倭倭”鸡。这种鸡饲养一年,净重一公斤左右,肉质鲜嫩。制作时,经过三道基本工序,即先清煮,后笼蒸,再油炸。蒸时将煮过的鸡放人盆内,加酱油、精盐、葱姜、八角、桂皮、料酒,再添些肉汤,入笼蒸熟。油炸技术要求严,菜油烧八成熟,将整鸡投入油锅,用手勺轻轻拨动,炸约半分钟,至鸡成金黄色,立即用铁笊篱捞出淋净,随即放人菜盘上桌。另带一碟花椒盐佐食。

西安历史传说故事:黄桂柿子饼的由来

每当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时节,西安、临潼的大街小巷、饭铺摊头便会风行一种名叫黄桂柿子饼的时令小吃。这种黄桂柿子饼形美味佳,形似油糕而稍厚,两面金黄恰似初升的朝阳:饼心绵软似饴,远闻桂香扑鼻,近食甘糯可口,不但为古城老少所喜闻乐食,更吸引着中外广大游客的眼、鼻、口,无不欣欣然品尝果腹而后快。此时节的宴席上也往往添一道黄桂柿子饼作为点心佐餐。人们品尝着这种古城西安特有的风味细点,赞誉之余,不由得在心中询问:如此佳美之细点是如何创制出来的呢?

有一个民间传说是这样说的,在一个天高气爽、鸿雁南飞的日子,曹州举子黄巢在长安应进士考试,不第,与朋友一起来到曲江池畔散心。他看着残破的亭台楼阁,心里寻思着:三场考得都挺满意,还是落了榜,这都是因为朝政腐败,贿赂公行之故!他又想到自己从山东荷泽到长安路上目睹的种种情景:穷苦百姓们的土地被皇亲宦官豪夺殆尽,又遭到连年灾荒,处处是饿殍遍地、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这全因朝政败坏、宦官专政所致啊!可皇帝却不理朝政,荒淫无耻,还放任宦官们到东、西市上去强取豪夺,实际为盗贼,却美其名曰“宫市”……由此种种,他不禁想起师傅“罗平子”曾对自己说过的一番话:“想廓清政治,走仕进的路是不行的,得走另外的路!”当时他对这话理会不深,如今看来的确是至理名言!走着走着,突然眼前一亮,只见跟前亭亭玉立着一园怒放的秋菊,不禁豪气满怀,随口吟诵七绝一首,曰《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回到家乡曹州(今山东曹县北)后不久,山东、河南、河北和淮北一带又遭受严重旱灾,赤地千里。黄巢应广百姓所愿,高举起了义旗……几年后,起义军发展到五、六十万人,于王霸三年(公元880年)攻克唐的东都洛阳,乘胜进攻唐都长安的“门户”潼关。当时唐王朝的潼关守军仿效安史之乱时的哥舒翰,每晚在关头燃烽火,通过沿途的烽火台直传长安,以报潼关尚在,长安“平安”。长安城里的僖宗每天傍晚都心惊胆战地站在大明宫含元殿的栖凤阁上眺望骊山上的“平安”烽火,默念皇天后土、列宗列祖保佑,“平安”烽火能似日月星辰,天天从骊山烽火台上升起!而长安城里和临潼等地的众百姓,却盼着那骊山顶上的烽火与腐朽的李唐王朝一起“熄灭”!他们望眼欲穿地盼望“补天大”黄巢早日率领义军到来!一些读书人还默诵着黄巢少年时写的一首《题菊花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盼着“黄王”赶快推翻唐朝,使众百姓从充满肃杀暮锘氐轿屡稚蝗坏拇喝绽锶?他们还想着用什么好东西来犒劳自己的队伍呢。

但是,直到烽火绝灭、黄巢率义军攻下潼关马不停蹄地向长安奔来的时候,人们还没有想好用什么来犒劳义军兄弟,因为时逢灾荒之年,人们心里别提有多着急了:“本该箪食壶浆,以迎黄王的啊!但室中无粮,手中缺银啊!咋办呢?!”

临潼县任村是火晶柿子的发源地,但这年夏、秋两料庄稼都歉收,唯有一树树火晶柿子象得了啥仙气似的,结得又繁又大,甜得似蜜糖,红得赛玛瑙,真真地喜煞人。但是,任老汉瞅着这一树树象挂满了红灯笼的柿子树,心里还是犯愁得不行:“要是这满树的红柿子都变成白米白面、鸡鸭鱼肉就好了,就能用来犒劳义军了,可是……”这时正是做晌午饭的时候,他的大女子准备擀面,掺和些野菜吃汤面条,面已经挖在瓦盆里了,还没顾上添水,女子肚子已经饥了,顺手抓了一个软和透了的火晶柿子剥了皮正准备往嘴里送,一不小心,柿子掉进面盆里了,沾上了一层白面!女子吓得伸长了舌头,害怕遭她大的旱烟锅子磕打,谁知任老汉非但没弹女子一指头,反而失声地叫起好来:“有了,有了!有犒劳义军兄弟的好吃食了!”女子被弄得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任老汉走过去拣了一筛子软柿子,叫女子跟他一起剥皮,把整个一筛子软柿子全倒进干面里,用柿子揉和起面来,不一会揉和成一团金黄色的柿子面。柿子面揉到家了,但是,倒底是上蒸笼蒸成柿子馍,还是寻出久置不用的鏊锅烤烙成柿子饼呢,这却使父女俩犯起了思量。女子水灵灵的大眼珠子一转,抢先说:“我看只能烙成柿子面饼,因为咱没给柿子面里掺发面酵子啊!”倒底是女儿年轻心眼儿活,于是任老汉寻出鏊锅子搭到火上,揉起一团柿子面就要往鏊锅子边上贴,女子一把扯住她大的手说:“别忙往里放!死面的,得给鏊子里抹些油!”但穷家贫户,一年到头吃盐都是数颗颗呢,哪儿来菜油抹锅哇?只见女子登登登走过去,把那盏清油灯端到锅灶前来了,用灯里的清油抹了鏊锅后把柿子面饼一个个贴了进去。霎时间,一股浓郁的香甜气味充盈了整个院子,又翻越院墙,随风飘散至四周邻舍,于是人们便纷纷闻味而至,向任家父女“取经”。一时间,整个任村、整个临潼县各村各户都烙开了柿子面饼。

黄巢义军在临潼县古道上小憩时,任村和沿途各村的百姓们用礼盒子抬着柿子面饼,用瓦盆盛着桂花醪糟,犒劳“黄王”义军。黄巢见了万分感动,称临潼的柿子面饼为“义军佳食”,并吩咐把辎重队里的军粮分一半出来,赈济众百姓,还带头脱下自己黄袍,给缺衣的任老汉披上,底下的将士们也纷纷仿效黄王,脱下或取出自己多余的衣物周济灾民百姓。当再鸣鼓出发时,黄巢以下几十万义军将士的干粮袋里都装满了香甜可口的柿子面饼。黄巢义军吃了这种既好吃又耐饥的甜饼后,精神更加抖擞,士气更为旺盛,一鼓作气攻到长安,唐僖宗闻风丧胆,逃往四川去了。当黄巢军前锋将柴存进入长安境内时,唐金吾大张直方率文武大臣数十人在灞桥恭迎投诚。当黄巢率师进入长安城时,倾城百姓设香案,陈菊花、桂花等秋花,夹道拜迎。纷扬扬的桂花瓣洒落在义军将士们的头上、肩上和柿子面饼上,香气袭人。

第二天,黄巢在大明宫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并一再宣谕百姓曰:“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你们),汝曹但安居无恐。”同时还宣谕了镇压残害百姓的皇族和贪官污吏以及“淘物归民”(收缴逃亡皇帝贵族和被镇压的贪官污吏之财物,分给贫苦百姓)等决策旨意。众百姓听了欢声雷动,众起义军将士听了更是兴高彩烈,他们高兴得吃起沾上桂花的柿子面饼来,味道更加香甜。吃后,寻找缘故,才发现是因偶然沾上了郁香扑鼻的桂花所致。因此,在做柿子面饼时,有意地加入黄桂(干桂花末),柿子面饼也因此得名曰:“黄桂柿子饼”。

西安历史传说故事:钓台花浪美丽传说

钓台-这里曾经有过美丽的的传说,《户县志》载:“县南十里许,涝水中起一洲,高二寻有奇,名曰钓台。建庙宇,缭以栏杆,堪登眺,不知起于何时”。由此看来钓台的历史有多么的渊长和悠久,这里到底有过什么样的美丽传说,已无处考证。看来往事已如烟云流逝,桃花仙境已不复存在,但古人对钓台的赞美诗句仍留芳至今,明代解元富平刘士龙《游钓台记》曰:“钓台,广不逾亩,高仅倍寻,屹立涝河中央。……自美陂而外,胜无逾此矣。台之西,稻畦相错,沿岸皆桃杏间植,春来花发,红霞烂漫,临风欲妖,照水增妍”。

清人康弘祥有诗赞曰:“十里洲前古钓台,晴霞霭霭远尘埃。水分人字围僧舍,山列银屏障殿苔。黄鸟能言留客语,青松作主劝人怀。垂纶高隐知谁是,尚有游鱼待饵来”。

从户县县志和古人的诗句中可以看出,这里不但曾经有金碧辉煌庙宇的香烟缭绕,也有着水畔钓台的美丽景色,周围是遍地稻花漂香的水田,水岸两旁树木成林,鸟语花香,仿佛人间仙境,所以户县人把这里列为户县十二景之列是不无道理的。

钓台花浪的美丽对现在人来说只是美丽的传说,近日去钓台,想领略一下美丽的传说,到后看到的景象真不敢想像这里是曾经的钓台,不大的土堆上建立有一砖塔,塔内供奉者观音菩沙,塔内有一石碑刻有明朝的题记,看来好像不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石碑,可能与明代解元富平刘士龙《游钓台记》记载的相关题记,在塔的临东是一个不大水池,原以为是放生池,后得知为是一养鱼池,塔的西北面是三间早期户县农村住宅式的土坯房屋,距离塔体十米左右,房屋的前院有一大片空闲的院落,院落的大树上栓着一条狗,可能是为了看家护院用的,因为这里没有围墙,所有的一切都暴露在旷野的田地里,这里住着两位出家人,掌管着这个寺庙的日常事务,这里虽然不是香火缭绕,但也可以看出这里人们的纯朴和善良,我们去的时候出家人在劈着柴火,有几个附近的村民也在帮着忙,劈柴的劈柴,整理的整理,这些人也都是信教之人,当我们离开的时候又有几个男女骑着自行车来这里帮忙。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虽然没有看到钓台花浪昔日的美好景象,却有着洗礼人生的意义,使我看到了一群善良的人们,善良的户县人。

猜你感兴趣:

1.西安传说故事

2.陕西历史名人故事

3.古代历史传说故事

4.有哪些历史传说故事

5.民间历史传说故事

西安的传说故事:

1、西安城民国时期被围城八个月,城中男女老少饿死一大半。冯玉祥带兵来救。后来西安人为了纪念冯玉祥,特在城墙上开一门,名为玉祥门。

在今日长安城墙西北处。此事,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中有过描述。

2、朱雀大街曾是盛唐时期长安城的中轴线,宽一百五十余米。

顺着朱雀大街一直向南走,有个地名叫做明德门。此地虽说今日只是一个地方而已,然而明德门是长安城中轴线的主门,据说也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门。

3、盛唐时,长安城内有大小学习巷两巷。供西域之人学习汉文与经文。今日西安城墙内有一大片回族聚居区,便是以这大学习巷为中心,向四周发散。

而来源,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西域人士在此地学习汉文之缘故。

4、阿倍仲麻吕的故事就不多说了。中日恢复建交之后,西安与奈良在两城各建一座纪念碑,为阿倍仲麻吕纪念碑。西安城的在东郊兴庆宫内。

5、盛唐时,京都直接从长安搬去了长安城的城市规划。然后将京都城一分为二。左边叫长安,右边叫做洛阳。后来由于长安这片地势比较低,常常积水。

慢慢的年久失修,这片也就荒废掉了。于是京都只留洛之名。而在日语中,上洛,去洛似乎也是去首都的意思。玩过织田信长的人应该都知道。

6、据说长安城的龙脉,南从秦岭发源,一直到今日中部偏北一个叫做龙首的地方。这便是西安城的龙脉。大前年西安地铁二号线贯通之时,西安城整整下了三个月的雨。几乎从未间断。

西安地铁二号线也是走南北中轴线,过龙首原。有人说,这场雨,是因为挖地铁挖断了龙脉的缘故。

7、有未统计过的数据显示,西安人分辨东南西北的能力明显比其他城市的人要高一点。原因无它,在这座城市里,路都是横平竖直。只要心中能想到钟楼的地方,就能分清楚东南西北。

9、西安城墙是可以环绕一圈的,这在中国还有城墙的大城市中,只有西安是这样。

10、西安的路名,除了类似于「解放路」、「红专路」或是「东大街」这种明显带有泊来意的名字外。

很多路名传了上千年是不足为奇的。像上文提到的学习巷,自是一例。除此之外,有个地方叫做端履门。是唐时期大臣上朝前,要在此地整理着装之地。

还有你所背诵过的「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蚂陵下住。」你看这虾蚂陵,即是下马陵。意思是骑着马,到了此地,就要下来了。这事情,是源于汉武帝骑马至董仲舒墓前下马的缘故。

因为关中人本就将下(xia)念成(ha)。所以这虾蟆陵才有了(ha)(ma)(ling)之音。久而久之,就将这下马写成了虾。

而从董仲舒之时,算到今天,算算也两千年了。类似路名的传说,还有很多,几乎能写一本书出来。

11、小雁塔与地震的故事

曾经有一次地震,把小雁塔从中震开了一个口子。顶上震掉了两层,一直未修。于是你看今日的小雁塔,头上有个疤。脑袋掉了,碗大个疤。

西安的风俗习惯:

面条像裤带

歌谣:

三秦面条真不赖,擀厚切宽像裤带。面香筋道细(宽像裤带)又白,爽口耐饥燎的太。

解说

陕西关中地区自古盛产小麦,因此,自古以来关中地区人们以面食为主,一天到晚三顿饭,天天离不开面食,其中以面条和馒头为主。

一般在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女孩子长大成人,首先不是会缝一件衣服、绣一朵花,而是会擀上满满的一案板的面条,这样以后女儿出嫁,才能得到婆家的赏识。

关中地区的面条就是个实在。其厚、宽、长超出人们的想象,其形状如同腰间所系的裤带。然而,您可别被它雄浑的外表所吓倒。

当您捧上一老碗正宗的陕西关中地区的面条,再调和上红彤彤的油泼辣椒、红褐色酱油、醋、雪白的盐、撒上绿莹莹的芫荽(即香菜)和葱花,上面再卧上金灿灿的荷包蛋。

那么,这碗面条简直就是艺术品了,让您不忍心下箸去破坏这美妙的面条了。

您看,端上来的这碗面条,红、白、绿、黄四色相间,寓意春、夏、秋、冬四季,美不胜收;闻起来,淡香扑鼻,连天上的神仙也会摇三摇;吃起来,入口软如糯米,嚼起来又筋如牛皮。

只要这一碗面条下了肚,准保您看到山珍海味以后,也绝对没有什么胃口了。

碗盆难分开

歌谣

老陕饭碗特别大,面条菜肴全盛下。一碗能把肚填饱,老碗会上把话拉。

解说

关中地区把饭碗不叫饭碗而叫老碗。由此可见,这个“老”字并不是代表了老碗的历史多么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其实老碗在饭碗当中,老碗绝对也是碗家族中当之无愧的“老大”。

说起这老碗,产地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属于青花粗瓷。虽然,这老碗表面打眼一瞅有点愣头愣脑。

但是,骨子里却透着一种朴实和憨厚劲儿,这就像关中人的秉性一样。正宗的关中地区大老碗,碗深而圆,其容量起码有一般吃饭用的小碗七八个之多。

关中人吃饭无论是青壮年、老人、孩子还是妇女,一律都用老碗。用这样的碗绝对省事,一次就能盛够,绝对不会再来第二次。

关中人吃饭图得就是个热闹劲儿,他们喜欢一起扎堆儿吃饭,人们把这叫做“老碗会”。有时候,谁家的饭好吃,都会给别人家孩子毫不吝惜的盛上一碗。

比起那些关上大门,在自家里偷偷地享受的美食的南方人来说,关中人则显得豪爽和洒脱了几分。

当一群人三三两两地蹲在大门外,各个捧着自己的老碗,一边晒着暖洋洋的太阳,一边山南地北谝着闲传。

而今,生活好了起来,人们平时吃的副食也多了起来,所以人们的饭量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了,饭碗也越来越小了。因此,陕西关中地区的老碗逐渐成为了历史。

手帕头上戴

歌谣

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戴。防晒防尘又防雨,洁手擦汗更风采。

解说

当您漫步在关中地区农村乡间的小道上,时不时地看到头顶手帕的老太太手拄着拐杖,迈着三寸金莲慢悠悠的踱步。头顶的手帕,成为关中地区老太太区别与其他地方老太太最显著的特征。

要说这老太太头顶手帕的历史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是陕西关中地区由来以久的风俗。由于关中地区地处北方,这里日照强烈,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气较多。

所以农村妇女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要头顶着手帕。说起这一方小小的手帕的作用,那可是大发去了。

手帕既可以防止强烈的日光对皮肤的侵害,又能阻止尘土进入到头发,而且头发也不能被风吹乱。当在外劳作,没有随身携带毛巾的话,手帕又可以擦汗抹灰,实在既实惠有美观。

其实,老太太们带手帕也是和以前的生活联系起来,由于以前生活比较窘困,人们没有钱来买美丽的帽子。

所以便宜实惠的手帕,就成为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的必然选择。今天,当人们生活富裕起来以后,千奇百怪的帽子逐渐取代了手帕。手帕也成为古老的历史中一道风景。

房子半边盖

歌谣

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凉好运来。

解说

在关中地区农村处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俗称:揭北子。其实这是陕西关中地区独有的民居特色,这与陕西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是分不开的。

由于关中地区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因此关中一带天气干旱、风沙大,加之当地木材稀少。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

建造这样的房子,用的材料当然就地取材,用当地黄土和成泥,打成高40厘米、长50厘米、厚10厘米的泥胚,凉干以后用来砌墙,条件好的话烧制成青砖以后,关中地区把这叫做“糊葺”。

真有点“胡砌”的意思了。但是,这样的房子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木材和砖瓦,而且省下了人工。省工省材的半边房子绝对不是意味着粗制滥造的代名词。

其实,每一处房子都是主人多年的心血和汗水换来成果,同时,这也是以后子孙几代的庇护所。

由于房间的面积缩小了,因此保暖性和透气性相对较好,比起大瓦房来更显得冬暖夏凉。因此,经济而又实惠的半边房成为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的首选。

今天,在关中地区半边盖的房子已经成为历史,随着人们生活改善,当地的农民也住上了水泥钢筋的楼房。

姑娘不对外

歌谣

长安建都十几代,人杰地灵春常在。风调雨顺生活好,陕西姑娘不对外。

解说

陕西关中自古人杰地灵,土地广袤肥沃。因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衣食无忧,所以长久以来养成的封闭意识,关中地区的保守在全国是出了名的。

关中地区对于自家姑娘的保守意识,那更是出了名的。自古就有关中地区姑娘不对外的传统。关中人绝对不让外人占着半点便宜的。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关中人自家的姑娘只限于在关中地区内部交流,而很少和外地人通婚。

关中地区的姑娘一般就比较传统和守旧。同时由于长安十八代帝王在此建都,所以天子脚下的臣民,就更显得牛气了一点,底气更足了一点。

再加之,平日辛勤地耕作足以温饱无忧,尽情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天伦之乐。因此,关中人更愿意在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面,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是为了事业,离开家乡而四处闯荡。

关中地区的姑娘由于生活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于是,结婚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般都是靠着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关系,四处打听,然后选择一个比较满意的人家将闺女嫁过去,这样也是作到知根知底了。

但是,那段历史已经是以前的老黄历了,在新时代的青年,更有他们自己的选择,已经打破旧婚姻的樊笼的年轻人。

积极地争取自我的自由幸福的婚姻,走出陕西,走向了世界,和外国人也谈婚论嫁了。

不坐椅蹲起来

歌谣

老陕脾气真古怪,有凳不坐蹲起来。问他为啥不坐着,他说这样很自在。

解说

陕西关中地区喜欢蹲(圪蹴)在凳子上吃饭、抽烟、聊天,在别人看起来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关中人看来这是关中地区的享受。

在关中地区的农村,在闲暇时候,一般上年纪的老人都喜欢不穿袜子,光脚穿着布鞋,嘴里叼着一根哈烟袋,手里掐着收音机,蹲在凳子上,一边喝茶,一边抽烟。

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感觉到的是一份自在和欢畅,远远比那些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人幸福的多。因此天性随意的关中人更愿意自在地蹲着,做一个快乐无忧的乡下人。

也不愿意很拘束的坐在凳子上,去享受阳春白雪的高雅生活。

也许关中人天生与黄土地的亲密地接触,使他们更愿意接近和亲近黄土地。

睡觉枕石块

歌谣

三秦大地庄稼汉,不爱软枕爱石块。冰凉坚实有奇效,醒脑提神金不换。

解说

关中人不喜欢柔软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枕头和石制的枕头。这是和关中人憨直的秉性分不开的。

在关中地区,当夏季酷热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枕着一块砖头或者石头当作枕头,枕在上面而酣然高眠。

而且,关中人亲切地把它叫做:“金不换”,意思就是用金子也不换的宝贝,足以见得关中人对于这个头下石块和木块做的枕头,其依恋和痴迷的程度是何等真切了。

秦腔不唱吼起来

歌谣

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要震翻。

解说

在十大怪中,最怪就是秦腔吼起来。秦腔产生于民间,生动的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

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

由于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因此秦腔有着深厚的根基。

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农村,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对于辛勤劳作一年的人们来说,最大的享受就是听一场秦腔。

如果有老人在过大寿时候,儿孙们要是能请上一个戏班子,美美地唱上那么一回,那可是莫大的荣耀了,这可得让十里八村乡亲起码能唠叨好几个月。

秦腔并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下里巴人都可以亲近的艺术,当人们辛勤劳作,高兴的时候,可以放开嗓子吼上一段,高亢的吼声激荡长空,回荡四野,让人心中豪迈之极。

如果在悲伤的时候,悲愤地吼一段秦腔,苍凉悲戚,低沉婉转,山川为之动颜,草木为之悲戚。

秦腔就像一根脐带,一头连接着秦人的未来,一头连接着秦人的过去,为生活在这片黄土地的人们,提供着思想的乳汁。

秦腔的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

秦腔演出地点最好是选在露天的场所,那样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体味到秦腔的精髓。正是因为秦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吸引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关中人的血性。

如果婉约秀丽的江南,那里是永远不会发出这样雄浑的声音。即使是在仅仅秦岭相隔的陕南地区,民间戏曲的唱腔曲调都柔美婉转得多。

在那片方圆天地,台下一声声地叫好,更激起了台上演员的表演欲望,尤其是演员的水平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定,观众就会自发在台下鸣鞭放炮,给演员批上红绸缎。

这可是对演员最高的褒奖了,于是在这样热烈的气氛中,一个接着一个的高潮连续不断……

新中国成立后,秦腔除以本剧种长期演奏用的乐器为基础外,还吸收了其它一些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以丰富其音乐的表现力。

秦腔角色分老生、须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等十三门。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在脸谱(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块瓦花脸、带一字须)、身段(如趟马、拉架子、担柴担、水担等)、化妆(如改包头为梳水头)、特技(吐火、吹火、踩跷),以及语言声韵(秦腔是十四韵,内有入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记得在我儿时记忆深处,最让我迷恋的就是丑角,演者将一盏油灯点着,置于头顶,耍各种动作。秦腔《三进士》的丑角常天保因赌博被其妻处罚顶灯。

常天保头顶油灯,跪地、行走、仰卧、钻椅、钻桌、上桌等,均很自如,并能使油灯不掉、不洒、不灭。这全凭演员脖颈的平衡技巧。

秦腔丑角演员刘省三、晋福长和汉调桄桄演员王半截、赵安学及汉调二黄演员蔡安今等,均擅长此技。王半截还能自己将头顶之灯吹灭。

秦腔也是多个剧种的鼻祖。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

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

剧目之丰富,居我国三百多剧种之首,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据统计,截至2013年仅存约4700多个,而且,这些剧目还正以惊人的速度继续流失。

时代在飞速发展,而今的“十大怪”有的早已消失,而流传下来的也逐渐减少。但这仍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风俗,承载着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陕西十大怪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西安的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和西安故事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情人节的男女应该干点什么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