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谁告诉下九华山化城寺现在的住持方丈是谁(九华山化城寺属于什么宗派)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谁为首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谁告诉下九华山化城寺现在的住持方丈是谁和九华山化城寺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谁告诉下九华山化城寺现在的住持方丈是谁以及九华山化城寺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九华山化城寺的简介谁告诉下九华山化城寺现在的住持方丈是谁化城寺求什么最灵

全国重点寺院,又名地藏寺,位于九华街盆地中心化城峰,东临东崖,南对芙蓉峰,西接神光岭,北倚白云山,四山环拱如城。明嘉靖王一槐《九华山志》载:“化城,天竺国佛场名也,今寺在山之西南,自麓陟旋而上数里至其处,峰峦环列,泉壑纡回,中旷而夷,类其国郭,故名。旧志云: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始创寺,日“九华”唐郡守张严(岩)奏额始名‘化城’唐人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唐开元末有僧人檀号居此,寺额即日“化城”;至德初年,青阳诸葛节等发现正在东岩石室苦修的新罗僧地藏,深为感动,于是买下檀公寺基,构筑台殿,以成琳宇,请地藏大师居之;建中初年,池州刺史张岩奏请朝廷移旧额置于新寺,于是化城寺成为地藏大师传经布道的大伽蓝。贞元十年(794)大师圆寂.,被僧众视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从此九华山逐渐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地藏道场。

方丈和住持,到底谁在佛庙里的地位更高 二者又该如何区分呢

“化城”源出於《法华经》中的佛教故事。传说释迎牟尼与小徒下乡布道,忽为山险所阻,小徒饥渴交加,坐地不起。释迦牟尼手指前方说:“前有一城,速去化斋。”小徒顿为振奋。所谓城实乃佛祖点化而成。因化城寺地处高山平地,四面环山如城,故名之。化城寺位于九华街,坐落在芙蓉山下。迎面是一座圆形广场,广场中间有一个月牙形的莲池,名月牙池,传说为当年地藏放生池。寺殿前后有四进,分门厅、大雄宝殿、后进和藏经楼。此四进随地势渐高,结构自然,门楹窗柃、斗拱梁柱和台阶基石均刻有精巧美观的图案。殿内有康熙御书“九华圣境”横匾和乾隆御书“芬陀普教”横匾。后殿首明代崇祯皇帝御书“为善最乐”横匾。初建于公元757年的原化城寺,早已荡然无存。现存寺庙的山门和藏经楼为十六世纪所建,而大雄宝殿和后厅为十九世纪重建。这些建筑除四壁砖墙和瓦顶外,内部为木结构。柱、梁、檩、椽全部采用闩缝对榫、互相楔咬的传统方法,不用一颗钉子。门楣、斗拱和横梁上都镂刻着凤凰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以及花草图案,施以重彩。尤其是大殿正中的藻井,层层迭进,九条木雕的金龙围着中心的硕大宝珠盘旋飞舞,祥云和瑞蝠穿插其间,令人叹为观止。今住持僧常明。化城寺现已用作九华山广场文物博物馆。化城寺前的广场上有“娘娘塔”址,正中有一口井。关于娘娘塔有两种传说。出化城寺向南,可到旃檀林。后该寺历经维修改建,现存殿宇四进,庄严有序,最后一进为藏经楼,珍藏明版藏经6777卷,保存至今,十分珍贵。该寺面积350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寺院。中文名称:化城寺

地址:池州市青阳县九华街盆地中心化城峰

占地面积:2880平方米又名:地藏寺

建立时间:晋隆安五年

现任住持:九华山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常敏法师化城寺的名称来源有二,一实一虚。一实,指化城寺坐落在九华街上。九华街是过去因香火兴旺而形成的香火集市,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九华街,屋舍鳞次栉比,多是两层小楼,街巷东西横贯,溪水在街下流过,淙淙有声,如隔岸弦鸣,一副世外桃源的恬静。九华山四大丛林中的百岁宫、祗园寺、东崖寺均坐落在九华街上。化城寺高跨在山顶盆地之中,背倚白云山,南向芙蓉岭,东崖雄踞于东,神光岭起伏在西,虎形诸峰环绕于北,四山环绕如城,确如“高山流水别有天”,人一入此,犹如内城,故名化城寺。虚,就更有意思了,它不是化城寺之外观,而表现了其作为开山古刹的意蕴。相传释迦牟尼曾和一小沙弥下乡布道,山重路阻,小沙弥口渴腹饥,无力前行,释迦牟尼只得向前方一指,点化一城,让小沙弥前去化斋,以图继续前行,这就是《华严经》所载的“佛指化城”的故事。寺僧取其中前进途中“化一城郭”的间歇,以图继续精进之意,将九华山第一座寺院题名为化城寺。安徽当涂城内有一座寺庙也名化城寺,系三世纪中三国时期孙吴政权所建,以城郭之城而命名,李白作《化城寺钟铭文》即指这一化城寺。

化城寺为东晋隆安五年(四○一年)高僧杯度祥师始建,八世纪后期唐代重建,朝廷赐之额,以后屡毁屡修,现存寺院为十九世纪末重建。化城寺前是一个面积约六千七百平方米的广场,阶下有一放生池偃月池,又名月牙池,均取其形如新月之意。环池有石砌栏杆,澄澈如镜,天光云影,苍山古刹,尽人其中。这个千年古池,也曾饱经沧桑。“会昌法难”叫九华山佛寺均被毁废,月牙池也在劫难逃,成为废池。晚唐诗入薛逢游九华山见废月牙池,曾写诗叹道:“曾发萧声水槛前,夜蝉寒沼两蝉娟。微波有恨终旧海,明月无情却上天。白鸟将带林外雪,绿荷枯尽渚中莲。荣华不肯人间住,须续庄生第一篇。”所述清萧寒蝉,白鸟枯荷的荒凉凄楚,可以想见当时废池的情景。唐宣宗即位后九华山寺院方得以恢复,僧伽得以重聚,月牙池乃重现生机。现约六百七十平方米大的池塘,碧波澄潭的景色依然如敌。月牙池以北,寺前阶下并峙石狮一对,高大古朴,传说为唐宋时代遗物,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原貌巳无法辨析。人石狮旁上十五级台阶至瑶台,再上三级即到大门廓下。廓内卷檐下三个大门,雕梁画栋,顶梁为石柱,刻有楹联明白晓畅,点出化城寺作为九华山总丛林、开山寺的意蕴。进山门以上,化城寺依山势而建,前后为四进,逐次升高。从山门至藏经楼前院墙,以凸凹字形相连,浑然一体,具有江南山区古寺建筑的典型待征。山门与二殿相联,二殿后为天井,再后是大雄宝殿。大殿后进为明代建筑藏经楼。楼殿之间是一个小院。院内东西两壁上,嵌有十四方碑刻,其中明刻碑记三方,清康熙等年间刻碑十一方。值得注意的是几方《严禁弊害碑》,刻于明末清初,时正值九华山佛教兴盛之际,受皇帝、皇太后赐经、赐金和御笔匾额,可谓恩遇优渥,而碑记所禁各项,却是僧人身受其害之事,这是过去宗教受歧视、僧伽受迫害的历史见证。藏经楼高二层,底层前檐向前延伸三米多。藏经楼与楼前三进殿宇原为明代同时建造,清代遭兵燹,三进殿宇尽遭焚毁,惟藏经楼安然无恙,若有佛助。战后前三殿依原样重建,仅大雄殿正脊顶的彩瓷葫芦,两端彩瓷鱼龙正吻、正脊的水磨镂空青黄色砖为明代遗物,殿宇楼阁依然明代风貌,幽静恬适。藏经楼现为佛教文物展览馆,陈列有明代皇帝圣旨一道,御赐藏经一部共六千七百七十七卷,和贝叶经、地藏的九龙方印以及其他佛教文物共一千三百余件。化城寺内原有大钟一口,重五千公斤,已毁于兵燹。现存之古铜钟,重约一千余公斤,与九华山其他诸寺的大钟相比并不算大,但因其悬于主刹开山寺内,化城寺又地理居中,群山环绕,似自然回音装置,音声倍响。古钟铸造精美,音质悠扬宏亮。“每当红曰西沉,白云出岫,蒲牢一振,锵铿徐发,四山响应”,到此自可体会“化城晚钟”之意境。大雄宝殿为化城寺的主殿,原悬有明崇祯和清朝康熙、乾隆御题匾额,“文化大革命”中化为灰烬。殿门正面佛像台乃汉白玉砌成,仰观藻井,就是著名的“九龙盘珠”。这是用整块檀木雕成的图案,九条缠绕交错的游龙,首尾相顾,龙头伸向正中一颗明珠。游龙生动多姿,明珠光焰四射,实为古代木雕艺术精品。大雄宝殿内供奉地藏菩萨立像。中国佛寺中,一般菩萨塑像为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璎珞装饰的天人相。地藏菩萨则多为光头或是戴毗卢冠、身披袈装的出家僧相,一手持锡杖,一手持莲花,或是手持幡幢、宝珠等。这是由于地藏菩萨在无佛的“五浊恶世”(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济渡众生,了使众生能深信因果,尊敬三宝,所以显示出家僧相。化城寺大雄殿所塑的地藏菩萨像,双手垂下,手掌向外,表示能与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称为与愿印或施愿印,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这尊地藏菩萨塑像双手下垂,加上殿内楹联语云:“愿将佛手双垂下,摸得人心一样平”,用语虽非佛家语,却祈求佛法使人心公平,深得地藏宏愿三昧。

九华山化城寺现在的住持方丈是**常敏法师**。常敏法师于祗园寺依明心长老剃度,1986年接仁德老和尚法脉,1994年担任化城寺住持。2013年常敏法师发心重修寺院,于2016年修复成就。化城寺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寺院。

化城寺求父母长辈福寿安康,阖家幸福最灵验。因为九华山化城寺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地藏菩萨不仅大愿,还代表大孝。孝是入大乘的第一个条件,就如净土法门和所有法门里的净业三福,孝为第一。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关于“地藏”二字,《地藏十轮经》有云:“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此乃从喻立名。地藏菩萨之德在一个“忍”字。为了使众生早日得脱地狱之苦,无论多么艰难,都不退失他的愿心,所以说“安忍不动”,如果没有忍辱力是无法胜任的。

地藏菩萨能忍耐一切,无论什么困难都不改初衷,我们学佛读经就是要了解地藏菩萨的精神,才能成就我们的功德。化城寺始建于唐,至德初年(公元756年)当地乡绅请新罗僧人金乔觉入居,贞元十年(公元794年)金乔觉99岁圆寂后,僧众视为地藏菩萨化身,化城寺遂辟为地藏王道场。化城寺是九华山唯一的一座坐北朝南、呈轴线对称布局、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的寺院,分前后四进,依山而建,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建筑庄严古朴,恢宏高大,是九华山开山之寺和总丛林。

关于谁告诉下九华山化城寺现在的住持方丈是谁和九华山化城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寺院的住持和方丈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