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颜回之死及生平简介(颜回之死的故事)

曹操之死,简述其一生成败,一代枭雄也有颇多遗憾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颜回之死及生平简介的一些知识点,和颜回简介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历史上颜回是谁颜回之死及生平简介颜回的简介。。

颜回是春秋时期人,是一代大儒,是颜氏之儒的创建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为人好学,被孔子称为“仁人”,后世尊称其为复圣。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历史上颜回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秦国名将甘茂生平简介 甘茂怎么死的

历史上颜回的简介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40岁(据熊赐履:《学统》)。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统冶者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颜回的故事

孔子中年之后,曾周游列国,聚众讲学。颜回为了学习老师高尚的品德和渊博的知识,也跟着孔子辗转千里,游学四方。一次,他们自卫赴陈,途经匡城,被匡人错认为仇人阴虎,四处围捕。孔子师徒只好东躲西藏,才幸免于难。但是,躲藏之际,粮吃完了,钱花光了,孔子和颜回已几天几夜粒米未进,饿得浑身没有一点力气。

在这种困难情况,孔子只好白天黑夜都躺在床上睡觉,借以忍耐饥饿。颜回平时十分敬爱老师,现在眼看老师遭受饥饿的折磨,真是忧心如焚。他想;我还年轻,也许能忍耐些日子,老师已这么大年纪,怎么受得了这种折磨?万一老师在这里有个三长两短,如何是好?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向人行乞,万万不能让老师再忍饥挨饿。

这天,颜回拖着虚弱的身体出去乞讨,恰好遇到一位好心的老婆婆。这位老婆婆见颜回饿成这个样子,非常同情,就送给他两碗白米。

颜回高高兴兴拿回了白米,急急忙忙劈柴点火,快手快脚煮起饭来。他真想一眨眼就把饭煮好,端给敬爱的老师。当饭锅里透出诱人的香味时,颜回立即掀开锅盖,动手盛饭。然而,匆忙之中,却不慎将手上的炭灰落在饭锅里。颜回望着这来之不易的米饭,心中又急又气。他想老师这些天已粒米未进,万万不能因此饭已脏,让老师吃得不痛快。于是,便将已弄脏的那团米饭盛出来,匆匆忙忙吞了下去。

恰在这时,孔子一觉醒来,闻到扑鼻的饭香后,心中十分高兴,便到外屋看个究竟。谁料刚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在大口吞饭,孔子见状,不禁十分生气,气的是平日谆谆教诲的颜回,不该这么无礼,在老师没吃之前就先吞吃起来。想到这里,孔子又悄悄地退回到里屋睡下。

过了片刻,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了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白米饭,轻轻地对孔子说:“先生,今天我遇到一位好心的婆婆,送给我们一点白米,现在饭做好了,请您老人家起来吃饭吧!”

孔子满腹怒气,但不动声色,慢慢地说:“颜回呀,我刚才熟睡之中,做了一梦,梦见了你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来之不易的米饭祭奠一下他老人家吧!”

颜回一听,连忙上前阻拦,急切地说:“先生,不可不可。我做饭时不小心掉进锅里一块炭灰,弄脏了米饭。我怕老师看到吃得不舒服,便吃掉了这团污饭,然而此饭确已污染,不可用来祭奠先人。”

孔子听到这里,方才恍然大悟。他激动地拉着颜回两手说:“颜回呀颜回,你待师如父,真是个难得的贤人啊!”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

首先最著名的对颜回的评价就是孔子的那句“贤哉回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颜回贤德啊!孔子作为一代宗师,门生三千,独独对没有任何政绩,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业的颜回做出如此的评价可见其观点是与我们今天的很多世俗看法非常不同的。

孔子评价颜回的再一句就是颜回死后孔子痛哭失声,并且做出了对颜回的评价“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于别人,一个错误不会犯第二次,这看起来是非常普通的一个优点,但是真正要想做出来,并且长期坚持是非常难的。

另外,孔子还评价颜回“三月不违仁”,也就是说,颜回可以三个月的时间之内不会犯任何违反“仁”的行为,这也就是孔子将“仁”归于颜回的证据,想想我们能够在一天之内所行所说不会违反“仁”的要求吗?

在孔子被困于陈国语蔡国之间,与弟子七天七夜没有吃一粒米的状况下,孔子自己都觉得郁闷了,问子路、子贡和颜回自己为什么会到了如此境地,只有颜回表示出了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坚定拥护,孔子喟然长叹:“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意思说,有这样的学生值得满意了,颜回如果有财富的话,自己愿意给他当管家。

从上面孔子对颜回的这些评价可以看出,孔子与颜回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师生关系,实际上,两者已经是惺惺相惜的,志同道合的儒家思想的积极推进者。

颜回之死及生平简介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史记•仲尼弟子》中对他的记述只是寥寥的几行,但其中一句“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很是触目,令人心生戚戚。

颜回死时,年龄到底多大?

《孔子家语》记载颜回“年二十九而发尽白,三十一早死”。但《史记•列传第七•仲尼弟子》中记载颜回小孔子三十岁,照此推算,颜回死时应是41岁。

颜回死时三十一岁,从心理上更切合早死的说法,但《史记》有具体的年谱可考,可信度更高。况且,颜回早死的说法最早极有可能源于孔子。《史记》和《论语》都记有鲁哀公和孔子的一段对话。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大颜回三十岁,而且他对颜回怀有及其深厚的情感,从他的角度来看,四十一岁就去世的颜回自然是早死了。那么《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言论中的绝大多数可以视为颜回在世时就已出现了。

不论怎样,颜回二十九岁时,已俨然是个白头“翁”,这是没有疑问的。早衰,早死,颜回的人生笼上的是一层悲戚的色彩。

和当时很多有梦青年一样,颜回走进了孔门,走进了一座大山。

他以信徒的虔诚膜拜着老师,如饥似渴地倾听老师的传授。老师的每一句话都那么意味深刻,每一句话都使他的人生变得那么醒豁。他完全忘却了自我,更是没有想到向老师援疑质理。

提倡举一反三的孔子因而产生了不满:“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他或许觉得这样的学生只能算是思想的容器,也许还有几分的谄媚。此时的孔子一定没有注意到颜回那朴质而热切的目光。

不过,善于察言观行的孔子很快就发现这个思想容器有着旺盛的消化动力和推陈出新的杰出才能。他欣喜而爽快地修正自己先前说法:“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篇第二》)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论语•泰伯篇第八》)

颜回就是这样的难得之人。

颜回的家庭相当穷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篇第六》)器具之简陋,饮食之粗劣,居住的陋巷也应是贫民区吧,这的确是许多人不能忍受的穷苦生活。

颜回想过要改变这样的生活吗?

孔子鄙弃这样的伪道者:“士志于道,而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篇第四》)

孔子曾慷慨陈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第七》)

孔子曾这样掷地有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老师的训诫和清高深深影响着颜回,既然把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那么必须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去实现,死而后已。因此,面对贫乏的物质生活,颜回“不改其乐”,因此孔子大加赞赏:“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第六》)

颜回穷并笃定地践行着老师的思想。

颜回的坚忍不拔也感动了孔子,孔子如此赞颜回:“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篇第六》)

颜回潜心于孔子学说,但思想博大精深的老师仍似是块巨大的磁石,使他身不由己。他曾这样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篇第九》)

孔子被匡人误认为阳虎,在匡地被围困,颜渊最后逃出来。孔子说:“我认为你死了呢!”颜渊回答说:“老师还在,我那里敢去死呢!”

在颜回的心目中,老师是座巍然的高山,值得自己一生去敬仰和攀越。

面对仁厚执着的颜回,孔子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克己”,就是抑制自己,使自己的方方面面,里里外外,点点滴滴都完全符合“礼”的要求。这个标准太高了,近似苛刻,而颜回的回答是:“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该付出多大的代价?

颜回一生就是这样的隐忍和克己。一次孔子和颜回及子路交流谈心,要求各人说说志向。颜回的回答是:“原无伐善,无施劳。”就是说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朴实内敛勤奋的颜回受到了孔门普遍的喜爱和尊敬。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认可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第五》)曾子也说过:“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曾子所说的“吾友”,后人公认为是颜回。(《论语•泰伯篇第八》)

学问和道德精进的颜回并没有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改善自己的生活,他依然穷困潦倒。孔子也颇为鸣不平:“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长期的艰苦生活和卓绝的修行,使颜回的健康大为受损,二十九岁而头发尽白便是最明显最直接的警报。孔子、颜回还有其他人注意到了吗?即使注意到了,又怎样呢?“朝闻道,夕死可矣。”对于追求生命终极价值的一个人或一群人来说,谁能停下呢,又有谁能阻止呢?四十一岁的颜渊终于倒下了,油尽灯灭。

司马牛生病,孔子曾去看望,并从窗户握着他的手说:“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论语》中没有记录孔子曾去看望颜回,如果颜回像司马牛那样病了,孔子不去探望是不合情理的,哪怕颜回不在他的身边,他也应有相关的言论,可是没有,那么最大可能是过度劳累而心力憔悴的颜回是突然死掉的。

时年七十一岁的孔子悲痛欲绝,老年人为年轻人送丧的悲剧再度上演。前一年,他的独子孔鲤死了。此刻最得意的门生也先他而去,他只能对天大呼:“噫!天丧予!天丧予!”他哭得太伤心了,身边的人劝他:“您太伤心了。”他依然悲痛难抑;“我是真的太伤心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伤痛归伤痛,斯人已逝,他只能反复念叨颜回的好:“不迁怒,不贰过;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颜回死后,孔子和子贡曾有这样的对话。子曰:“莫我知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虽没有提到颜回,但孔子为何此时有这样的概叹,孔子视颜回为最知心的学生吗?

颜回一生克己,殚精竭虑,他希望自己能像老师一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然而天不假以时日!

如果说子路是勇者,子贡是智者,那么颜回是当之无愧的仁者。孔子说仁者长寿,然而颜回英年早陨。

颜回一生追随孔子。孔子在宋国时,宋司马桓魋欲加害孔子,弟子劝他快速离开,孔子凛然说:“天在我身上生了这样的品德,那桓魋将把我怎样?”一生都似是老师影子的颜回也曾有过这样生命的自信和凛然吗?

悲怆是颜回的人生底色吗?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1年),享年40岁(据熊赐履:《学统》)。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统冶者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人物简介:颜回(前521~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颜回像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生很高兴。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OK,关于颜回之死及生平简介和颜回简介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法家代表韩非子生平简介 韩非子的死因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