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猫头鹰星团(猫头鹰者)

6月12日 360百科

大家好,关于猫头鹰星团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巨蟹座有什么星团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在银河系中的88个星座都叫什么名字巨蟹座有多少颗星星巨蟹座有多少颗星,分别叫什么

1.长蛇座(Hydrae):希腊神话中长着9个脑袋的水蛇,而且砍掉一个,又会长出来一个。最后被赫剌克勒斯杀死。长蛇座ε是一个四合星系统。有三个梅西耶天体。(梅西耶天体即110个看似彗星的天体,包括星系、星云、星团、星群和超新星爆发遗迹。)

为什么猫头鹰能闻到即将去世的老人 这是真是假 听老人咋说

2.室女座(Virginis):希腊神话中的正义女神阿斯托利亚。它拥有最亮的、离我们最近的超星系团——室女星系团。包含数百个用8英寸的望远镜就能够找到的星系。有11个梅西耶天体,而且全是星系。室女座α是+1等的蓝白星,是天空中最亮的20颗恒星之一,在中国称为角宿一。M104也叫草帽星系。黄道十二星座之一。

3.大熊座(Ursae Majoris):希腊神话中,它是遭赫拉嫉妒的美丽仙女卡里斯托,宙斯为了保护她,将她变成了一头熊。这个星座拥有全天最著名的星象——北斗七星。拥有7个梅西耶天体。大熊座ζ是北斗七星的第六颗,也是一颗双星,于1650年发现,是望远镜时代最早发现的双星,在中国被称为开阳。

4.鲸鱼座(Ceti):海神波塞东派来惩罚埃塞俄比亚王后的海怪,被英雄珀耳修斯杀死。包含数百个星系。有一个梅西耶天体。

5.武仙座(Herculis):希腊神话英雄赫剌克勒斯,曾跟随伊阿宋和阿尔戈远征队去夺取金羊毛,曾完成“赫剌克勒斯十二件难事”。他是珀耳修斯的外孙,宙斯的私生子。有两个梅西耶天体,其中M13是赤道以北最大、最亮也是最醒目的球状星团,只有位于南天的半人马座ω、杜鹃座47和M22超过了它。

6.波江座(Eridani):所有的古文明都把它看作他们生活区域中心的河,有一颗一等星波江座α,是一颗星等+0.5等的蓝白色大星,在中国被称为河委一。还有很多的双星。

7.飞马座(Pegasi):幻化于美杜莎颈腔喷出的血中,降落在赫利孔山上,创造了灵泉,成为诗的灵感之源。飞马座的大四边形是秋季星空中北天区中部最耀眼的星象,有一个梅西耶天体。斯蒂芬五重星系在其范围中,它包括五个著名的星系和一个较暗的成员——NGC 7320C。

8.天龙座(Draconis):希腊神话中,它是一条藏在金苹果园里的龙,被武仙座的英雄赫剌克勒斯杀死。

9.半人马座(Centauri):拥有两颗一等大星,半人马座α与β,其中α是一个三合星,β是一颗蓝白巨星。

10.宝瓶座(Aquaril):人间最美貌的王子甘尼美提斯,被宙斯看中在神界为众神倒酒。黄道十二星座之一。

11.蛇夫座(Ophiuchi):希腊神话中,阿斯克勒庇俄斯是著名的蛇夫,手持两条蛇,一条的毒液是致命的,另一条却可以治病。他能够起死回生,因此激怒了冥王哈德斯,而被宙斯赐死。用八英寸的望远镜就可以看到它至少有20个球状星团,包括7个梅西耶天体,其中包括最暗的一个梅西耶球状星团——M107。其中的巴纳德星是自行速度最快的一颗恒星。黄道的第十三个星座,由于所占黄道的区域较小,自古以来一直被排除在黄道星座外。

12.狮子座(Leonis):它所占据的广阔天区有很多星系。在每年出现的流星群中,狮子座流星群是最显著的之一。狮子座α是一颗蓝白色的大星,星等+1.35等,在中国称为轩辕十四。黄道十二星座之一。

13.牧夫座(Bootis):是带着猎犬座不停追赶大熊座的猎人,其中有一颗赤道以北天空最亮的星,牧夫座α,在中国称为大角,星等-0.1等。

14.双鱼座(Piscium):希腊神话中,双鱼代表厄洛斯和阿芙罗狄蒂在水中的化身,他们为了逃避怪兽,变化成鱼形,潜入幼发拉底河中。有一颗梅西耶天体M74,也是最暗的梅西耶天体之一。黄道十二星座之一。

15.人马座(Sagitarii):这是一个非常壮观的星座,银河系的心脏就在其中,这个星座中主要的宇宙深处的天体都是银河系的天体,包括发射星云和暗星云,疏散星团和球状星团,以及行星状星云,它还拥有所有星座中最多的梅西耶天体,共十五个。M8是个明亮的发射星云,也叫礁糊星云,这个星云中还包含了一个疏散星团,即NGC 6530。M17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发射星云之一,也叫天鹅星云或奥米伽星云。M20也叫三叶星云,是发射和反射混合型星云,它的中心部分有一个耀眼的三合星。M22是天空中最好的球状星团之一。M24也叫小人马恒星云。黄道十二星座之一。

16.天鹅座(Cygni):托勒密最早确定的48个星座之一。希腊神话中是宙斯变成的印有斯巴达王后勒达的天鹅,古阿拉伯人认为是一只飞翔的雄鹰。天鹅座α是银河系中最亮的恒星之一,它发射的光是太阳的6万倍,星等+1.25等,在中国被称为天津四。有两个梅西耶天体。

17.金牛座(Tauri):希腊神话中,它是宙斯变成的雪白的公牛,疯狂地爱着腓尼基公主。金牛座α是一颗红巨星,在中国被称为毕宿五,是波斯皇室四颗恒星之一。毕星团是离太阳系最近的疏散星团。它拥有两个梅西耶天体,其中M1也称为蟹状星云,是一颗超新星爆发的遗迹,是梅西耶天体中唯一一个这类天体,它在1054年7月4日爆发,中国人观测到了这一现象,并留下了有关“客星”的记载。M45也叫昴星团或七姐妹星团,是天空中最著名的疏散星团。黄道十二星座之一。

18.鹿豹座(Camelopardalis):鹿豹座最早出现在1613年荷兰神学家P.普朗修斯所创制的天球仪上。鹿豹座位于天球北部,它是一个很大的“瘦高挑”型的星座。鹿豹座最亮的星是鹿豹座β星,中文名“八谷增十四”,其视星等为4.03等,距离1700光年,是颗G0型超巨星,,其光度是太阳光度的5000倍。据观测表明,它实际上是双星,其主星的视星等为4.0等,伴星为8.6等。鹿豹座中有一个很容易分辨的疏散星团,编号为NGC1502。编号为NGC2403的是个比较明亮的Sc型旋涡星系,其视星等为8.4等。编号为IC342的是一个SBc型棒旋星系,视星等为9.2等。鹿豹座α星中名“少卫”或“紫薇右垣六”,视星等为4.29等,光度为太阳的25000倍,距离4100光年。

19.仙女座(Andromedae):希腊神话中的安德洛梅达,是埃塞俄比亚国王刻普斯和王后卡西俄帕亚的女儿,整个星座包括一个通过双筒望远镜就能够观测到的明亮的星团,一个主星系,一个醒目的双星,一个行星状星云。

20.船尾座(Puppis):古南船座的一部分,南船座在希腊神话中是取金羊毛时所乘的阿尔戈远征船。它所属的天区布满了众多的明亮疏散星团,非常壮观。船尾座ζ是银河系中最大的蓝超巨星之一,星等+2.25等,英文俗名来自希腊文,意为“航行”。

21.御夫座(Aurigae):是马车的发明者厄瑞克透斯的化身。是冬季北方天空最亮的星座之一,一等黄色亮星御夫座α,在中国称为五车二,有三个梅西耶天体。

22.天鹰座(Aquilae):宙斯化成的雄鹰,正是它将甘尼美提斯驮到了天庭。其中有一颗一等亮星天鹰座α,在中国称为牛郎星。

23.巨蛇座(Serpentis):分为巨蛇头和巨蛇尾两部分,它由两个梅西耶天体,其中M16也叫天鹰星云。

24.英仙座(Persei):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珀尔修斯,杀美杜莎,除海怪鲸鱼,解救埃塞俄比亚公主安德洛美达。在这里能够看到很多亮星团、气体星云和行星状星云。由两个梅西耶天体。英仙座β是一颗最早被认识到的食变星,同时也是一颗双星,光变周期为2867天,变化在+2.1到+3.3等,在中国被称为大陵五。NGC 869和NGC 884是著名的双星团,也是天空中两个最好的疏散星团。M76是梅西耶天体中仅有的4个行星状星云之一,也成为小哑铃星云。英仙流星群是最著名的每年出现的流星群之一,高峰之出现在8月11日和12日,每小时可以看到50至60颗流星,它曾有一颗很诗意的名字:圣劳伦斯的眼泪,因为每年在这个时候举行纪念圣劳伦斯的活动。

25.仙后座(Cassiopeiae):卡西俄帕亚是埃塞俄比亚国王刻普斯的王后。有两个梅西耶天体。

26.猎户座(Orionis):是天空中最亮、最易于辨认的星座。希腊神话中,他是波塞东的儿子,人间最出色的猎人,但因自负而被神派出的毒蝎子咬死。他有三个梅西耶天体,包括最突出的一个梅西耶天体M42,和一个大的弥漫反射星云M78。IC434级著名的马头星云,但很难观察到。猎户座α是颗脉动红巨星,也是颗变星,星等在+0.4到+1.3等之间,是已知最大的恒星之一,直径比我们的太阳达600多倍,在中国被称为参宿四。猎户座β是一颗超亮的蓝白巨星,亮度相当于55000颗太阳,在中国被称为参宿七。猎户座σ是一个美丽的五合星系统。

27.仙王座(Cephei):最古老的星座之一,是埃塞俄比亚国王刻普斯。

28.天猫座(Lyncis):有一列星光微弱的恒星组成,由海维留斯于1690年确定,其中天猫座12与19都是一个三合星系统。而NGC 2419是一个不同于大多数绕银心旋转的球状星团,它独立于我们银河系之外,被称为星系际漫游者。

29.天平座(Librae):天平座δ是一个食变双星(即两颗恒星周期性地互相经过对方前面,互相掩食)。黄道十二星座之一。

30.双子座(Geminorun):他们是双生子波吕克斯和卡斯托,他们是斯巴达王后勒达的儿子,卡斯托是凡人而波吕克斯是神,他们表现了真正的兄弟之爱。双子座α是一个著名的六合星系统,它的子星Α星等+1.94等,在中国被称为北河二。双子座β星等+1.14等,是颗橘黄色的巨星,在中国被称为北河三。双子座ζ是一颗造父变星(亮度随时间变化的脉动变星)。有一个梅西耶天体。黄道十二星座之一。

31.巨蟹座(Cancri):传说巨蟹座是灵魂到达地上进入人体的入口。希腊神话中,他是被英雄赫剌克勒斯杀死的赫拉的使者。黄道十二星座之一。

32.船帆座(Velorum):古南船座的一部分。这个天区是搜寻疏散星团的理想区域。船帆座γ是一个明亮的双星,其中一颗子星星等+1.88等,名叫沃尔夫-拉叶星,非常炽热,发强光,同时迅速失去其物质的一类星。NGC 2736是一个明亮、铅笔形的星云,是12000年前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的东面部分。

33.天蝎座(Scorpii):天蝎座α是已知最大的红超巨星之一,它的直径超过了966000000千米,如果把它放在太阳系,距太阳最近的四颗行星以及小行星带中的一大批成员的轨道将在它的内部,它也是一颗双星,伴星星等+5.37等,在中国称为大火星,它也是波斯四颗皇室恒星之一,是天空的卫士。天蝎座ν是一个四合星系统。天蝎座ξ是一个三合星系统。天蝎座有四个梅西耶天体。黄道十二星座之一。

34.船底座(Carinae):由天文学家杰明·谷德对古代的南船座进行改造而出的星座。拥有全天第二亮的恒星--船底座α,在中国称为老人星,星等-0.72等,以及全天最亮的星云复合体--NGC 3372,即船底座η星云。

35.麒麟座(Monocerotis):由德国天文学家巴尔赤于1624年绘制在星图上。他已拥有众多的星团和星云而著名,同时它还有各种各样的聚星和变星,由一个梅西耶天体。麒麟座β和ε都是三合星系统,NGC 2237和NGC 2244是个著名的星云星团复合体,也被称为玫瑰星云。NGC 2264是个大而恒星稀疏的星团,因外形而被称为“圣诞树星团”。NGC 2261就是哈勃的变光星云,因为移动的暗冷尘埃云造成了它亮度的变化。

36.玉夫座(Sculptoris):由拉卡伊于1752年命名。

37.凤凰座(Phoenicis):由拜尔于1603年命名。凤凰座β是一个三合星系统。

38.猎犬座(Canum Venaticorum):追随着牧夫座的猎犬。有五个梅西耶天体。

39.白羊座(Arae):长着金毛的金羊,被使神赫耳墨斯派去解救王子弗里科索斯和赫勒。黄道十二星座之一。

40.摩羯座(Capricorni):上身为羊,下身为鱼的神兽,是人的灵魂升入天堂所经过的大门。有一个梅西耶天体。黄道十二星座之一。

41.天炉座(Fornacis):由拉卡伊于1752年命名。有一个包含多种天体的星系群--天炉座星系团,至少可以分辨出18个星系。

42.后发座(Comberenices):是埃及王后比俄内塞斯的头发。有八个梅西耶天体。

43.大犬座(Canis Majoris):与小犬座忠实地陪伴着猎户座的狗,在希腊神话中,他叫莱拉普斯。拥有全天最亮的星--天狼星。拥有一个梅西耶天体。

44.孔雀座(Payonis):由拜尔在1603年命名。希腊神话中,赫剌用百眼怪兽阿尔戈斯的眼睛装饰一只孔雀尾巴的羽毛。他拥有一个美丽的球状星团和几个星系。孔雀座Κ星是一棵光变周期9065天的造父变星。NGC 6752是天空中最好的球状星云之一。

45.天鹤座(Gruis):由拜尔在1603年命名。天鹤座α是一颗巨大的蓝星,星等+1.7等。

46.豺狼座(Lupus):是托勒密最早确定的48星座之一。

47.六分仪座(Sextantis):1680年海维留斯为它取了名字。

48.杜鹃座(Tucanae):小麦哲伦云在其范围内。杜鹃座β1和β2是一个六合星系统。NGC 10是仅次于半人马座ω的全天第二大也是第二亮的球状星团。

49.印第安座(Indi)

50.南极座(Octantis):由拉卡伊于1752年确定。

51.天兔座(Leporis):是托勒密最初确定的48星座之一,由若干太空深处的天体。

52.天琴座(Lyrae):希腊神话里,它是一架竖琴,是赫耳墨斯用一个乌龟壳制成献给阿波罗的,后来阿波罗把它给了俄耳普斯。他拥有一颗一等大星——天琴座α,星等+0.03等,在中国被称为织女星,是天空第五亮星。天琴座ε1和ε2是著名的由两对双星组成的四合星。由两个梅西耶天体,其中M57是最早发现的星云。

53.巨爵座(Crateris):由托勒密最早命名的48个星座之一。它的形象是一只巨大的放在长蛇座背上的杯子。

54.天鸽座(Columbae):由天文学家普朗修斯命名。

55.狐狸座(Vulpeculae):由海维留斯于1660年设立。有一个梅西耶天体M27。COLLINDER 399也叫Brocchi星团或叫衣架星团。M27也叫哑铃星云。

56.小熊座(Ursae Minoris):天空最著名的星座之一。它只有三颗恒星是裸眼能见的,即小熊座α、β、γ。小熊座α即北极星,是最接近北天极的恒星,将在2102年离北天极最近。

57.望远镜座(Telescopii):由拉卡伊于1752年命名。其中H 5033是一个四合星系统。

58.时钟座(Horologii):由拉卡伊于1752年命名。

59.绘架座(Pictoris):由拉卡伊于1752年命名。拥有一颗+8.8等的红矮星——卡普坦星,自行速度仅次于蛇夫座的巴纳德星,居第二位。

60.南鱼座(Piscis Austrini):是托勒密最早确定的48星座之一。南鱼座α星等+1.16等,英文俗名来自阿拉伯文“鱼嘴”,在中国被称为北落师门,它也是波斯人的四个皇室恒星之一。拉卡伊9352是一颗星等+7.35等的红矮星,自行速度排第四。

61.水蛇座(Hydri)

62.唧筒座(Antlia):法国天文学家拉卡伊于1752年命名,形如一只气泵。

63.天坛座(Arae):它是半人马的神坛。是托勒密最早划分出的48个星座之一。

64.小狮座(Leonis Minoris):由海维留斯于1660年命名。

65.罗盘座(Pyxidis):古南船座的一部分。罗盘座Τ是一颗再发新星,会不定期地进行爆发。

66.显微镜座(Microscopii):由拉卡伊于1752年确定。

67.天燕座(Apodis):一只天堂鸟,由约翰·拜尔在1603年命名,主星星等在+4等以上。

68.蝎虎座(Lacertae):这个天区,有很多相当明亮的疏散星团。

69.海豚座(Delphini):希腊神话中,海豚从一群设阴谋杀害诗人亚里翁的海盗手中救出了诗人。但不知为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约伯的棺材。

70.乌鸦座(Corvi):是被阿波罗派去刺探她的爱人科罗尼斯忠心的乌鸦。包含很多星系,尽管其中大部分都不亮。

71.小犬座(Canis Minoris):同大犬座忠实地陪伴着猎户座的小狗。只有一颗小犬座α和β在城市中能用裸眼看到。其中α在中国称为南河三,在全天恒星中排第八,星等+0.4等,是一颗双星,伴星是一颗白矮星,星等只有+10.7等。

72.剑鱼座(Doradus):由拜尔于1604年命名的。大麦哲伦云在其范围内。

73.北冕座(Coronae Borealis):希腊神话中,是酒神巴克斯送给被忒修斯抛弃的阿里阿德涅的皇冠。

74.矩尺座(Normae):由拉卡伊在1752年创造。

75.山案座(Mensae):由拉卡伊于1752年确定。大麦哲伦云的一部分在其中。

76.飞鱼座(Volantis):由拜尔于1603年创造。

77.苍蝇座(Muscae)

78.三角座(Trianguli):尽管小,却是很明显的一群星。有一个梅西耶天体。

79.蝘蜓座(Chamaeleontis):由约翰·拜尔于1604年命名。

80.南冕座(Coronae Australis)

81.雕具座(Caeli):最不显眼的星座之一,由法国天文学家拉卡伊于1752年描述的。

82.网罟座(Reticuli):是拉卡伊创造的一个星座。

83.南三角座(Trianguli Australis)

84.盾牌座(Scuti):1690年海维留斯加入了这个星座。它有两个梅西耶天体,其中M11又叫“野鸭星团”,是天空中最丰富的疏散星团之一。

85.圆规座(Circini):由天文学家拉卡伊于1752年命名。

86.天箭座(Sagittae):希腊神话中,它是阿波罗战胜塞克洛普用的箭。天箭座WZ是一颗再发新星。有一个梅西耶天体。

87.小马座(Equulei):古希腊人认为,小马座是赫拉给波吕克斯的马。

88.南十字座(Crucis):最小的星座,有一个被称为煤袋的暗星云在银河中延展60光年。

恒星的诞生

恒星是由星际物质构成,早在17世纪,牛顿就提出了散布于空间中的弥漫物质可以在引力作用下凝聚为太阳和恒星的设想。经过天文学家的努力,这一设想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理论。观测表明,星际空间存在着许多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分子云。1969年加拿大天体物理学家理查森·B·拉森在他的加州理工学院写出了星际物质转变成恒星的过程。

拉森设想有一团球状星云的质量和太阳的质量正好相等。他用了一种在当时条件下尽可能最合理地反映一团气体坍缩的计算过程探索了它的变化,他的研究起点不是星际物质,而是密度已经增大的一个云团,相当于大规模坍缩物质中的一粒碎屑。因此,可以说这种云团的密度早已超过了星际物质:每立方厘米已达6万个氢原子。拉森初始云团的直径大致为其后将由这团物质形成的太阳半径的500万倍。接下来的过程是发生在一段天文学上来说极短暂的时间中,也就是50万年内。

这团气体最初是透光的:每粒尘埃不断发出光和热,这种辐射一点也不受周围气体的牵制,而是畅行无阻地传到外空。这种透光的初始模型也就决定了气体球团的今后的演变。气体以自由落体的方式落到中心去,于是物质在中心区积聚起来。本来质量均匀分布的一团物质,这时变成越往里密度越大的气体球。这样一来,中心附近的重力加速度,越来越大,内部区域物质的运动速度的增长表现得最为突出。开始时几乎所有的氢都结合成氢分子:一对对氢原子彼此结成分子。最初气体的温度很低,总也不见升高,这时因为它仍然太稀薄,一切辐射都能往外穿透而溃缩着的气体受到的加热作用并不明显。要经过几十万年后,中心区的密度才会大到使那里的气体对于辐射变得不透明,而在此以前的辐射一直在消耗热量。这么一来,气体球内部的一个小核心就要升温。后者的直径只有那个始终充满向中心下落物质的原气体球的1/250。随着温度的上升,压力也就变大,终于使坍缩过程停了下来。这个特密中心区的半径和木星轨道半径差不多,而它所含的质量只及整个坍缩过程中涉及的全部物质的0.5%。物质不断落到内部小核心上,它所带来的能量在物质撞到核心上的时候又成为辐射而放出。同时核心在缩小,并变得越来越热。

这种过程一直要进行下去,直到温度达到大约2000度为止。这时氢分子开始分解,重新变成原子。这种变化对核心的影响很大。于是,核心再度收缩,到收缩时释放出能量把全部的氢都重新变为原子。这样,新产生的核心只比今天的太阳稍大一点。不断向中心跌下的全部外围物质最终都要落到这个核心上,一颗质量和太阳一样的恒星就要由此形成。在往后的演变中,起主导作用的实际上只有这个核心了。

比如猎户座的发光星云。在一个直径大约为15光年的空间范围里所包含的是浓缩的星际气体,那里的物质密度达每立方厘米1万个氢原子。虽然对星际物质来说这是非常高的密度,但猎户星云中的气体比地球上所能制造的最好真空还要稀薄得多。发光气体的总质量估计为太阳的700倍。星云中的气体是受到一批蓝色高光度星的激发而发光的。可以肯定的是,猎户星云中有诞生才100万年的恒星。这个星云中所找到的浓缩区使我们可以推断,这些区域目前还在生产恒星。

因为这样的核心是在逐渐转变为恒星的,人们称之为“原恒星”。它的辐射消耗主要由下落到它上面的物质的能量来补充。密度和温度在升高,原子在丢失它们的外层电子,人们称它们为电离原子。由于落下的气体和尘埃形成了厚厚的外壳包围了它,使它的可见光不能穿透出来,人们从外面还看不到多少内幕。原恒星从内部照亮外壳。要到越来越多的下落物质都已经和核心联成一体时,外壳才会变成透光,星体就以可见光突然涌现出来。其余的云团物质在不断向它下落,它的密度在增大,因而内部温度也往上升,直至中心温度达到1000万K而开始氢聚变,到了这个时候,原来那个质量和太阳相等的坍缩云团就变成了一颗完全正常的主序星:原始太阳,一颗恒星由此诞生了。

恒星的演化

(1)1926年,爱丁顿指出,任何恒星内部一定非常热。因为恒星的巨大质量,其引力非常强大。如果这颗恒星要不坍缩,就必须有一个相等的内部压力与这种巨大的引力相平衡,我们知道我们最熟悉的恒星是太阳。与大多数恒星一样,太阳看上去是不变化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太阳一直在与毁灭它的力做不停的斗争。所有恒星都是些靠引力维持在一起的气体球。如果唯一起作用的力只有引力,那么恒星会因自身巨大的重量很快向坍缩,要不了几小时便会消亡。没有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向内的引力被恒星内部压缩气体产生的向外的巨大压力所平衡了。

50年代中期,佛莱德·霍伊尔,威廉·福勒和伯比奇夫妇首先研究了恒星的爆发理论。

他们认为,气体压力与温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简单的关系:一定体积的气体在受热时,压力以正比关系随温度而上升;反之,温度下降时压力也下降。恒星内部压力极大的原因在于温度高。这种热量是由核反应产生的。恒星的质量越大,平衡引力所需要的中心温度也就越高。为了维持这种高温,质量越大的恒星必须越快地燃烧,从而放出更多的能量,因此一定比质量小的恒星更亮。

在恒星的大半生中,氢聚变成氦是为恒星提供能源的主要反应,这种反应要求很高的温度来克服作用于核之间的电斥力。聚变能可以使恒星维持几十亿年,不过核燃料迟早会越来越少,从而使恒星反应堆开始萎缩。发生这种情况时压力支撑台已岌岌可危,恒星在这场与引力的长期斗争中开始溃退。从本质上讲恒星已是在苟延残喘,只是通过调整它的核燃料储备来推迟引力坍缩的发生。但是,从恒星表面流出并进入太空深处的能量在加速恒星的死亡。

依靠氢的燃烧估计太阳可以存活100亿年左右。今天,太阳的年龄约为50亿年,它消耗了一半左右的核燃料储备。今天我们完全不必惊慌失措。恒星消耗燃料的速度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质量。大质量恒星核燃料的消耗要比小质量恒星快得多,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大质量星既大又亮,因而辐射掉的能量也就越多。超额的重量把气体压得很密,温度又高,从而加快了和局边的反应速度。例如,10个太阳的恒星在1千万年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会把它的大部分氢消耗殆尽。

大多数恒星最初主要由氢来组成。氢“燃烧”使质子巨变为氦核,后者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氢“燃烧”是最为有效的能源,但却不是唯一的核能源。如果核心温度足够高,氦核可以聚变成碳,并通过进一步的聚变生成氧、氖以及其他一些元素。一棵大质量恒星可以产生必要的内部温度——可达10亿度以上,从而使上面的一系列核反应得以进行。但随着每一种新元素的慢慢出现产能率下降。核燃料消耗得越来越快,恒星的组成开始逐月变化,然后逐日变化,最后每小时都在变化。它的内部就像一个洋葱,越往里走,每一层的化学元素以越来越疯狂的速度依次合成。从外部看来,恒星像气球那样膨胀,体积变得十分巨大,甚至比整个太阳系还大。这时天文学家称之为红超巨星。

这条核燃烧链终于终止于铁元素,因为铁有特别稳定的核结构。合成比铁更重元素的核聚变实际上要消耗能量而不是释放能量。因此,当恒星合成了一个铁核,它的末日便来临了。恒星中心区一旦不能再产生热能,引力必然会占上风。恒星摇摇晃晃地行走在灾变不稳定的边缘,最后终究跌进它自己的引力深渊之中。

这就是恒星内部所发生的事,而且进行得很快。由于恒星的铁核不可能再通过核燃烧产生热量,因而也就无法支撑它自身的重量,它便在引力作用下剧烈压缩,甚至把原子都碾得粉碎。最后,恒星核区达到原子的密度,这时一枚顶针的体积便可容纳近1万亿吨的物质。在这一阶段,恒星的典型直径为200公里,而核物质的坚硬性将引起恒星核区的反弹。由于引力的吸引作用极强,这种反弹力所经历的时间只有几毫秒。当这场戏剧性事件在恒星中心区展现之际,外围各层恒星物质在一场突发性的灾变中朝核区坍缩。数以万亿吨计的物质以每秒几万公里的速度向内暴缩,与正在反弹着的比金刚石更坚硬的致密恒星核区相遭遇,发生极为强烈的碰撞,同时穿过恒星向外发出巨大的激波。

同激波一起产生的还有巨大的中微子脉冲。这些中微子是恒星在最后核裂变期间从它的内区突然释放出来的。在这次核裂变中,恒星内原子的电子和质子被紧紧地积压在一起而形成了中子,恒星核区实际上成了一个巨大的中子球。激波和中微子两者一起携带着巨额能量穿过恒星外部各层向外传递。被压缩了的物质的密度非常高,即使是极其微小的中微子也得费尽周折才能冲开一条出路。激波和中微子携带的能量有许多为恒星外层所吸收,结果导致恒星外层发生爆炸。接着是一场核浩劫,其剧烈程度是无法想象的。在几天时间内恒星增亮至太阳光的100亿倍,不过在经过几个星期后又逐渐暗淡下去。

在像银河系这样的典型星系中,平均每百年出现2至3颗超新星,历史上天文学家对此已有记载,并深感惊讶。其中最著名的一个由中国和阿拉伯观测家于1054年在巨蟹座中发现的。今天,这颗已遭毁灭的恒星看上去就象一团很不规则的膨胀气体云,称为蟹状星云。

(2)在研究恒星演化方面取得的另一个进展来自对球状星团中恒星的分析。一个星团中的恒星距离我们都差不多同样远,所以它们的视星等和它们的绝对星等成正比。因此,只要知道它们的星等,就可以绘制出这些恒星的赫-罗图。结果发现,较冷的恒星在主星序中,而较热的恒星似乎有离开主星序的倾向。它们依照燃烧速率的高低及老化的快慢,遵循着一条确定的曲线,显示出演化的各个阶段:首先走向红巨星,然后折返回来,再次穿过主星序,最后向下走向白矮星。

根据这一发现,再加上某些理论论方面的考虑,霍伊耳绘制出了一幅恒星演化过程的详细图画。根据霍伊耳的观点,演化的早期,一颗恒星的大小或湿度变化很小。(我们的太阳现在正处在这种状态,并将维持很长的时间)因为恒星在其炽热的内部将氢转变为氦,所以在恒星的中心氦积累得越来越多。当这个氦核达到一定的大小,恒星的大小和温度开始发生剧烈地变化,体积急剧膨胀,表面温度降低。也就是说,离开主星序朝红巨星的方向运动。恒星质量越大,到达这个转折点就越快。在球状星团中,质量较大的恒星已经沿着这一途径走过了不同的演化阶段。

膨胀后的巨星虽然温度较底,但因表面积比较庞大,所以释放出比较多的热量。在遥远的未来,当太阳离开主星序时,或在那之前,它可能会热得使地球上的生命无法忍受。不过,这将使几十亿年以后的事了。

可是,氦核到底是如何膨胀成为红巨星的呢?霍伊耳认为,氦核本身收缩,结果温度升高,使氦原子核聚合成碳,从而释放出更多的能量。这种反应的确是可以发生的。这是一种非常罕见而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反应。但是红巨星中氦原子的数量十分庞大,所发生的这类聚合反应足以提供其所必需的能量。

霍伊耳进一步指出,新的碳核继续变热,从而开始形成像氧和氖一类的更复杂的原子。在发生这一过程时,恒星正在收缩并再次变热,朝主星序返回。此时恒星开始变为多层,就像洋葱头一样。它有一个由氧和氖构成的核,核外面是一层碳,再外面是一层氦,而整个恒星由一层尚未转变的氢包围着。

然而,与消耗氢的漫长岁月比较起来,恒星消耗其它燃料的时间就如同速滑雪橇一样飞驰而过。它的寿命维持不了多久,因为氦聚变等所释放的能量只有氢聚变的1/20而已。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保持恒星膨胀状态所需要的抗拒自身引力场强大引力的能量变得不足,从而使恒星更加快地收缩。它不仅收缩到正常恒星的大小,而且进一步收缩到白矮星的大小。

在收缩当中,恒星的最外层会被留在原处,或被收缩而产生的热喷开。于是白矮星被包围在膨胀的气体层当中。当我们用望远镜观测时,边缘的地方看上去最厚,因此气体最多。这种白矮星好象是被“烟圈”环绕着。因为它们周围的烟圈好象是看得见的行星轨道,所以把它们叫做行星状星云。最后,烟圈不断膨胀而变得很薄,再也看不到了,我们看到的像天狼B星一类的白矮星周围就没有任何星云状物质的迹象。

白矮星就是这样比较平静地形成的;而这种比较平静的“死云”正是像我们的太阳一类恒星和比较小的恒星未来的命运。而且,如果没有意外干扰的话,白矮星会无限延长寿命,在此期间,它们会漫漫冷却,直到最后再也没有足够的热度发光为止。

另一方面,如果白矮星像天狼B星或南河B星那样是双星系统中的一颗,而另一颗是主星序的星,而且非常接近白矮星,那么将会有一些令人兴奋的时刻。主星序星在自己的演化过程中膨胀时,它的一些物质在白矮星强大引力场的吸引下,可能会向外漂移而进入白矮星的轨道。在偶尔的情况下,有些轨道物质会旋落在白矮星的表面,在那里受到引力压缩而引起聚变,从而放出爆发性的能量。如果有一块特别大的物质落到白矮星的表面,则放射出的能量可能大到从地球上都可以看到,于是天文学家便记录下有一颗新星出现。当然,这种事会一再发生,而“再发新星”确实是存在的。

但是这些不是超新星。超新星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比我们的太阳大得多的恒星谈起。这些巨大的恒星相当稀少(在各类天体中,大质量恒星的数目比小恒星的少),30颗恒星中大概只有1颗比太阳质量大。即使如此我们的银河系大约也有70亿颗恒星。

大质量恒星引力场的引力比小恒星的大,在这种较强引力的作用下,其核也挤压得比较紧,因此核更热,聚变反应超越脚下恒星的氧-氖阶段后仍能继续进行。氖进一步结合形成镁,镁又能结合形成硅,然后硅再结合形成铁。在其寿命的最后阶段,这种恒星可能会由6个以上的的同心壳层组成。各自消耗不同的燃料。这时中心温度可达摄氏30亿——40亿度。恒星一旦开始形成铁,它就到达了死亡的终点,因为铁原子的稳定性最高而所含的能量最少。无论是铁原子转变成复杂的原子还是转变成简单的原子,都必须输入能量。

而且,当核心温度随年龄增长时,辐射压力也随着增加,并且与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即当温度升高到2倍时,辐射压力会增加到6倍,因此辐射压力和引力之间的平衡变得更加脆弱。根据霍伊耳说法,最后,中心的温度上升得非常高,从而使铁原子变成氦。但是要发生这种情况,正如刚刚说过的,必须给铁原子输入能量。当恒星收缩时,可以利用它所得到的能量把铁转变成氦。然而,所需的能量时如此巨大,根据霍伊耳的假定,恒星必须在一秒中左右剧烈地收缩成原来体积的极小一部分。

当这种恒星开始崩溃时,它的铁核仍被大量尚未达到最大稳定性的原子包围着。随着外层的崩溃,原子的温度升高,这些仍然可以结合的物质以下自全部“点火”,结果引起一场大爆发,将恒星外层物质从恒星体内喷出去。这种爆发就是超新星。蟹状星云就是由这种爆发形成的。

超新星爆发的结果,将物质喷发到空间,这对于宇宙的演化具有巨大的重要性。在宇宙大爆炸时,只形成了氢和氦。在恒星的核内则陆续形成其它更复杂的原子,一直到铁原子。如果没有超新星的爆发,这些复杂原子会锁在恒星的核内,一直到白矮星。通常只有极少量的复杂原子通过行星状星云的晕进入宇宙中。

在超新星爆发的过程中,恒星较内层的物质会被有力地喷射到外围空间,爆发的巨大能量甚至能够形成比铁原子更复杂的原子。

喷射到空间的物质会已经存在的尘埃气体云,并且成为形成富含铁及其它如金元素的“第二代新恒星”的原材料。我们的太阳可能是一颗第二代恒星,比一些无尘埃球状星团的老恒星年轻得多。那些“第一代恒星”则金属含量很低而氢含量很高。地球是从诞生太阳的同一残骸中形成的,所以含铁非常丰富,这些铁也许一度存在于几十亿年前爆发的一颗恒星的中心。

可是在超新星爆发中已经爆发的恒星,其收缩部分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它们形成白矮星吗?体积和质量更大的恒星只是形成体积和质量更大的白矮星吗?

1939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威廉斯湾附近的叶凯士天文台工作的印度天文学家张德拉塞卡计算出,大于太阳质量1.4倍以上的恒星,不可能通过霍伊耳所描述的正常过程变成白矮星,从而第一次指出,我们不能期望有越来越大的白矮星。这个数值现在叫做“张德拉塞卡极限”。事实上,结果证明到目前为止所有观测到的白矮星质量都低于张德拉塞卡极限。张德拉塞卡极限存在的理由是,由于白矮星的原子中所含的电子相互排斥,因而使白矮星不能再继续收缩下去。随着质量的增加,引力强度也增加;达到1.4倍太阳质量时,电子排斥力变得不足以克服白矮星的收缩力,白矮星将坍缩成更小更致密的星体,而使亚原子粒子实际上互相接触。这种星体必须等待利用可见光以外的辐射来探测宇宙的新方法发明之后,才能探测出来。

我们的太阳

太阳是一颗典型的质量不大的恒星,它平稳地燃烧自身的氢燃料,并把核区转变成氦。目前,就有些核反应来说它的内核是不活泼的,因此内核无法提供足够高的热能以维持太阳不出现毁灭性的引力收缩。为了防止坍缩的发生,太阳必须使它的核区活动向外扩展,以寻找未经反应的氢。同时,氦核逐步收缩。因此,尽管在过去几十亿年中太阳内部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外貌几乎没有任何的改变。它的体积将会膨胀,但表面的温度却略有下降,颜色也会变得红一些。这种趋势一直要持续到太阳变成一颗红巨星,那时它的直径也许会增大500倍。红巨星阶段标志着小质量恒星生命结束期的开始。

随着红巨星阶段的到来,太阳一类恒星的稳定性便不复存在。太阳一类恒星在其生涯中红巨星的各个阶段情况复杂,活动激烈而又变化无常;相对而言它的行为和外貌会发生较快的变化。上了年纪的恒星可能会经历几百万年时间的脉动,或抛掉外层气体。恒星核区中的氦可能会点燃,生成碳、氮和氧,并提供能使恒星维持较长一段时间所必须的能量。一旦外壳被抛入太空,恒星便不再继续剥落,最后露出的是它的碳氧核。

在这一复杂活动时期以后,小质量和中等质量的恒星不可能避免地会向引力屈服,并开始收缩。这种收缩是不可逆转的,并一直要进行到恒星被压缩至小的行星那么大为止。恒星变成一个天文学家称之为白矮星天体。因为白矮星非常的小,所以极其暗弱,尽管它们的表面温度时间上要比太阳表面温度还高得多。在地球上只有用望远镜才能看到它们。

白矮星就是太阳遥远未来的归宿。但太阳到达那一阶段时,她仍能在好几十亿年时间内维持炽热状态。它绝大部分密度非常高,结果内部热量被有效地封闭起来,其绝热性能比我们现在已知道的最好的绝热体还要好。但是,热辐射在寒冷的外部空间缓慢地泄漏,而由于内部核熔炉永久性地关闭,因而再也不能指望有任何燃料储备来补充这种热辐射。我们曾经拥有过的太阳现在成了白矮星残骸,它将非常非常缓慢地冷却下来并变得越来越暗,直到进入它的最终变化形态。在这一过程中它逐渐变硬,成为一种刚性极好的晶体。最终,它会继续变暗直至完全消失黑暗的太空之中。

名词解释

(1)恒星:

凡是由炽热气态物质组成,能自行发热发光的球形或接近球形的天体都可以称为恒星。自古以来,为了便于说明研究对象在天空中的位置,都把天空的星斗划分为若干区域,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把星空划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在西方,巴比伦和古希腊把较亮的星划分为若干个星座,并以神话中的人物或动物为星座命名。

早在十六世纪以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等设计制造出了精巧的观测仪器,通过恒星的观测,以定岁时,改进历法。1928年国际天文联合会确定全天分为88个星座。宇宙空间估计有数以万计的恒星,看上去好象都是差不多大小的亮点,但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恒星最小的质量大约为太阳的百分之几,最大的约有太阳的几十倍。

由于每颗恒星表面温度不同,它发出的光的颜色也不同。科学家依光谱特征对恒星进行分类,光谱相同的恒星其表面温度和物质构成均相同。

恒星的寿命也大不一样,大质量的恒星含氢多,它们中心的温度比小质量恒星高的多,其蕴藏的能量消耗比小的更快,故衰老的也快,只能存活100万年,而小质量恒星的寿命要长达1万亿年。

我们宇宙中的恒星又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宇宙一般被认为形成于距今150亿年前。按照大多数天文学家的观点,恒星形成的高峰期为距今70亿至80亿年前。天文学家的最新观测结果表明,宇宙中大量恒星的诞生时间可能比原先认为的要早。由英国爱丁堡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及卡文迪许实验室等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99年出版的英国《自然》发表论文说,他们在一片遥远的尘埃状星系中,观测到年轻恒星快速形成的迹象。这些恒星形成的时间估计距今120亿年左右,比一般认为的时间要早约50亿年。天文学家们是利用由英国制造的“斯卡巴”(SCUBA)相机获得上述发现的。

恒星有半数以上不是单个存在的,它们往往组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其中两个在一起的叫双星,三、五成群的叫聚星,几十、几百甚至成千上万个彼此纠集成团的叫做星团,联系比较松散的叫星系。恒星的结构可分外层大气和内部结构。恒星大气可直接观测到。从里往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星冕。正常恒星的大气处于流体经历平衡态。光球之下直到内核中心叫恒星内部。内部结构用压力、温度和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表示。恒星内核以核反应方式产生。

(2)主星序:

在我们附近的恒星中,按照非常有规律的亮度与温度的比例来判断,明亮的似乎比较热,而暗淡的似乎比较冷。如果把各种恒星的表明温度相对于它们的绝对星等绘制成图的话,大部分我们所熟悉的恒星将会归入一条从暗冷缓慢地上升到亮热的窄带中。这条带叫做主星序。它是由美国天文学家,H.N.罗素于1913年首先绘制出的,而后天文学家赫茨普龙也做了同样的工作。因此,把表示主星序的图叫做赫茨普龙-罗素图。简称赫-罗图。

并非所有恒星都属于主星序。高温的白矮星和温度相对较低的红巨星就不属于主星序。有些红巨星虽然表面温度相当低,却有很高的绝对星等。这是因为它们的物质以稀薄的方式扩散成很大的体积,单位面积的热度虽不高,但巨大的表面积总和起来却相当热。在这些红巨星中,最有名的是参宿四和心宿二。1964年科学家们发现,有些红巨星甚至冷到大气层里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在我们太阳比较高的温度下,这些水蒸气会被分解成氢和氧。

一共有4颗

座内有亮于4等的星22颗,也就是有22颗星。

巨蟹座较亮的3颗恒星α、β、δ组成一个“人”字形结构。巨蟹座在狮子座的西边,长蛇头的北面,是黄道十二星座中最暗的一个,但是也是才华最出众的一个座,内最亮星只有93.8m,根本看不出螃蟹的形状,这也许是因为赫剌克勒斯的一棒早把它打得粉碎的缘故吧。

M44(鬼星团,或称蜂巢星团),位于巨蟹座的正中的疏散星团,肉眼看起来是一团模糊的白色雾气,中国古代把它叫做“积尸气”。亮度为3.1等,距离为520光年。M67,位于柳宿增三(α)以西大而暗的疏散星团。它是银河系最古老的星团之一,年龄超过十亿年。距离2700光年。

巨蟹座(拉丁语:Cancer,天文符号:♋),黄道带星座之一,面积505.87平方度,占全天面积的1.226%。巨蟹座中亮于5.5等的恒星有23颗,最亮星为柳宿增十(巨蟹座β),视星等为3.52。每年1月30日子夜巨蟹座中心经过上中天。巨蟹座位于双子座和狮子座之间、北方是天猫座、南面则是小犬座和长蛇座,是一个暗淡细小的星座,没有亮于3等的恒星。中心位置:赤经8时10分,赤纬20度。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0个经典古文小故事,最适合让现在的孩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