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岳飞究竟是怎样被哪些人害死的

千古冤案 岳飞到底是怎么被秦桧害死的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岳飞究竟是怎样被哪些人害死的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八字看被岳飞陷害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岳飞究竟是怎样被哪些人害死的岳飞被秦桧陷害的时候,岳家军的重要将领为什么都站在秦桧这边岳飞究竟是怎样被哪些人害死的

岳飞之死

岳飞究竟死于何人之手 被秦桧害死的吗 是自己害自己

摘自《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王曾瑜著 2004-4-14

一四、岳飞之死

本篇主要说明以下三点:(一)宋高宗是杀害岳飞的元凶,而秦桧和张俊是帮凶。(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完全是一反常规、不择手段的虐杀。(三)对宋高宗杀岳飞的原因和背景尽可能作些探索和说明。

(一)宋太祖不杀大臣的誓约

宋朝与明朝不同,明朝滥杀臣僚如草芥,宋朝却特别优礼臣僚。因为宋太祖传下秘密“誓碑”,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宋太祖誓约在北宋历代执行得相当严格,如卢多逊和丁谓图谋皇位,也仅流放了事,只有在宋钦宗时开了杀戒。

北宋亡国时,太庙中的秘密“誓碑”已公诸于世,但宋高宗得知此事,却是由被俘的宋徽宗通过曹勋转达。宋高宗在位三十六年,遵守太祖誓约虽不严格,也仅开三次杀戒:一次杀张邦昌、宋齐愈等降金媚敌者,一次杀陈东和欧阳澈,一次杀岳飞、张宪和岳云。

杀陈东和欧阳澈是在宋高宗即位之初。宋高宗罢免李纲,宠信黄潜善和汪伯彦,陈东和欧阳澈上书反对。陈东指责宋高宗不该登基即位,如宋钦宗回来如何自处?欧阳澈“语侵宫掖”,涉及宫闱丑闻。高宗恼羞成怒,将他们处斩。但是,年轻的皇帝很快后悔,他给两位死者赠官,派人祭墓,说:“朕初即位,昧于治体,听用非人,至今痛恨之。虽已赠官推恩,犹未足以称朕悔过之意。”他的弥补措施已无济于事,伪齐刘豫公开为陈东和欧阳澈在应天府立庙,以彰其过。

杀岳飞等三人是在宋高宗即位第十五年,他已由深宫的花花太岁变为深通机谋权术的独夫。宋高宗既已动用屠刀,就绝不翻悔。秦桧死后,他为很多人恢复名誉,以示革除弊政,却没有给岳飞平反,把罪责诿诸秦桧。金朝完颜亮大举南下,臣僚杜莘老、太学生程宏图和宋芑上奏上书,要求为岳飞昭雪,宋高宗依然置之不理。宋孝宗即位之初,为了给太上皇保留体面,假称“仰承”宋高宗“圣意”,才给岳飞恢复名誉。

秦桧为人暴戾苛酷,他独揽政务期间,淫刑毒罚之滥,在宋朝是没有先例的。不用说抗战派,即使是他的党羽,也动辄翻目成仇。

秦桧“于一德格天阁书赵鼎、李光、胡铨姓名,必欲杀之而后已”。赵鼎当过宰相,其实是个由主守派转变为投降派的人物。李光当过参知政事(副相),也只能算半个抗战派。胡铨是正八品的枢密院编修官,坚决反对降金,力主斩秦桧以谢天下。秦桧深恨这三人,却未能杀害,唯有赵鼎被迫自杀。当时还有一个不入品的进义副尉刘允中,“以上书希求恩赏,指斥乘舆,及谤讪朝廷”而“弃市”。广西经略安抚使胡舜陟曾得罪秦桧,为弥合嫌隙,特地在秦桧出生地古县立祠,并亲自写记。然而秦桧仍然诬害胡舜陟,使他毙命狱中。宋高宗却认为胡舜陟“罪不至死”,处罚了两名秦桧指派的审理官员。

宋高宗一般仍愿遵守太祖誓约,乐于扮演一个宽厚仁慈之主的角色,故嗜杀成性的秦桧受到了约束。秦桧第二次任相期间,真正破例“明正典刑”者,主要是岳飞等三人。岳飞先后任宣抚使、枢密副使等执政级高官,其生命照理由宋太祖誓约保护。宋高宗对岳飞的违约破例,决非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认为非杀不可。

(二)查龠的揭发

《鄂国金佗稡编》卷8《鄂王行实编年》的记载说:“查龠尝谓人曰:‘虏自叛河南之盟,岳飞深入不已,桧私于金人,劝上班师。金人谓桧曰: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桧于是杀先臣以为信。”据《鄂国金佗稡编》卷20《吁天辨诬通叙》,“金人谓桧”即是“兀术遗桧书”。

查龠在宋高宗晚期出仕,而在宋孝宗乾道或淳熙初死去⑤。他比较倾向抗金,同陆游、王十朋等人颇有交往。岳飞三子岳霖曾托国子博士顾杞,起草一个岳飞传记,在岳霖临终前,交付儿子岳珂。岳珂大约在查龠死后十年出生。前引这段查龠的揭发,估计应是顾杞草稿中的记事,而被岳珂载入《鄂王行实编年》。

岳家军在绍兴十年(公元1140)七月颍昌大战时,杀死完颜兀术女婿、夏姓的统军使、金吾卫上将军。完颜兀术的信件应是在颍昌战后不久发出的。查龠如何得知此信,已无从查考。但是,这封信对于岳飞的被杀害,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三)《王次翁叙记》的透露

宋高宗和秦桧决定杀岳飞,自然是宫廷密议。秦桧的党羽王次翁时任参知政事,他的儿子王伯庠撰《王次翁叙纪》说:“绍兴辛酉,虏人有饮马大江之谋,大将张俊、韩世忠[皆]欲先事深入,惟岳飞驻兵淮西,不肯动。上以亲札趣其行者,凡十有七,飞偃蹇如故,最后又降亲札曰:‘社稷存亡,在卿此举!’飞奉诏,移军三十里而止,上始有诛飞意。”

这段记载通篇造谣。宋高宗给岳飞的手诏仅十五份,现全部保存在《鄂国金佗稡编》卷3,并无“社稷存亡,在卿此举”一语。岳飞得知金军攻淮西,三次主动上奏,要求出兵,并建议乘虚直捣开封和洛阳。但宋高宗不批准,只令他援淮西。岳飞二月九日接第一份手诏,即决定十一日出兵。他身患重感冒,依然亲率背嵬军为前驱。

其实,真正拥兵自重、玩敌怯战的大将,宋高宗是绝无诛意的。很现实的例证莫过于张俊和刘光世,张俊因支持宋高宗的降金乞和活动,更深得宠信。绍兴十年,刘铸军在顺昌被围,宋高宗“屡降宸翰,使俊援刘锜。俊但奏起发,初无引道之意。朝廷于是遣雷仲、王德援顺昌,俊苛留不遣”。然而宋高宗连半句责备的话也没有。

《王次翁叙纪》在造谣毁谤之余,尚有一点价值。它提供了一个较确切的时间,即在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二、三月问,也就是完颜兀术写信半年之后,宋高宗“始有诛飞意”。作为秦桧附庸的王次翁,显然也参预了密谋,或者明白了意图。

我们翻开当时宋高宗令岳飞援淮西的十五份手诏,褒美之词简直溢于言表,“卿忠智冠世”,“朕度破敌成功,非卿不可”,“朕素以社稷之计。倚重于卿”,“卿见苦寒嗽,乃能勉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在这些甘言美语的后面,却已埋伏了杀机。

(四)宋朝第二次杯酒释兵权

岳飞虽然出兵较早,因张俊从中作梗,又折回舒州(一说为池州),当他最后赶到濠州定远县时,张俊、杨沂中、刘铸和韩世忠诸部都相继败退,金军也乘机退遁。三月二十一日后,宋廷通知岳飞去临安朝见。四月二十二日,岳飞刚到临安,宋廷立即任命他的幕僚朱芾和李若虚为地方官。这两人“自军中随飞赴行在,上将罢飞兵柄,故先出之”。对于出谋划策的幕僚,宋高宗是很疑忌的。二十四日,宋廷宣布韩世忠和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二十七日,宋廷宣布撤销三大将的宣抚司机构,将他们手下的诸统制人马直属“御前”。

解除岳飞等官高权重的大将兵柄,确已酝酿了好几年,然而岳飞本非是对兵柄恋恋不舍的人,绍兴十年秋,他被迫班师后,就愤而辞职。宋高宗当时却并未顺水推舟,他回诏说,“方资长算,助予远图,未有息戈之期,而有告老之请”,“所请宜不允”。

时隔半年,淮西战事一胜一负,暂时休止,陕西的争夺战正打得难分难解,其他地区的小仗又接连不断。从表面上看,这哪里是什么“息戈之期”。宋朝的记载说,罢三大将兵权,是出自范同的建议。其实,范同不过是提出具体方案而已。宋高宗显然通过各种途径,洞悉金朝的底蕴,而对偏安东南,有十分把握。所以敢于在交战状态下,断然采取一系列步骤,自毁长城。按宋、金双方记载,自绍兴十年再次开战后,明使的往返始于岳飞罢兵权后约半年,但暗使的往返无疑应当早得多。

罢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的兵权,本是为了降金,而宋高宗却信誓旦旦,宣称是为了抗金。他给岳飞的诏书说,“朕以虏寇未平,中原未复,更定大计,登用枢臣”,“宜有筹帷之略”,“遂展济时之志”。他召三大将谈话时,也说:“朕昔付卿等以一路宣抚之权尚小,今付卿等以枢府本兵之权甚大。卿等宜共为一心,勿分彼此,则兵力全而莫之能御,顾如兀术,何足扫除乎!”按照预谋,当时的有关文件,都持同样的腔调。倒还是秦桧儿子秦焙后来在官史中供认不讳,“方惧金人之平”,“而此辈跋扈自肆,意外事有叵测者”,罢兵权就是要“削尾大之势,以革积岁倒持之患”。

投降派施展阴谋,就必须用口不应心、冠冕堂皇的言词加以掩饰。待到事情办成,为了争功表功,又不惜捏造史实,虚饰阴谋的紧张气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0绍兴十一年四月乙未注《王次翁叙纪》说,岳飞比韩世忠和张俊晚到六、七天,“桧忧之甚”,只好天天盛筵招待,延捱时日。王次翁一直“外示闲暇,而终夕未尝交睫”,做了“灭族”的准备。其实,岳飞等大帅每年都去临安朝见,晚到几天,何至如此。三大将部伍直属“御前”的省札发布于二十七日,《王次翁叙纪》又篡改为二十三日半夜,说二十四日正式拜枢密使、副时,连三大将手下亲兵也一律以“密院之人”调换,顷刻之间,不剩一兵一卒,用以吹嘘其阴谋手段的高明。事实上,经岳飞上奏,迟至二十九日,宋廷同意他“将带到亲兵等量留当直人从”,其余的发遣回鄂州等地,根本不存在用“密院之人”撤换亲兵的事。

罢免三大将,实际上是宋朝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宋人罗璧就将北宋初和南宋初的这两件事相提并论,但他认为赵普的建议是“忠谋”,而秦桧的策划是“奸谋”。宋朝两次杯酒释兵权,固然都是为了赵宋家天下的利益。如果撇开古代的“忠”、“奸”观念,就客观效果而论,宋太祖和赵普的处置,是促进祖国统一的良谋远略;而宋高宗和秦桧的处置,却是制造祖国分裂的倒行逆施。对岳飞个人说来,罢兵柄决非为了让他“展济时之志”,恰好是进行谋害的第一个步骤。

(五)宋高宗和秦桧在对待三大将问题上的分歧

秦桧心狠手辣,极善耍弄机谋权术,不用说抗战派岳飞和韩世忠,就是投降派张俊也决非亲爱者,打算一并除掉。他对付三大将的手法,大致可归纳为三条:第一,利用部属诬告,牵连主帅。第二,诬害的罪名都是谋反,因为武将谋反,最犯赵宋大忌。第三,利用三大将的矛盾,先由张俊和岳飞害韩世忠,再用张俊害岳飞。

五月,宋廷命张俊和岳飞出使淮东,岳飞的头衔上加个“同”字,“同按阅御前军马,专一同措置战守”,算是副职。诏书上写得堂堂正正:“当令行阵之习有素,战守之策无遗,伐彼奸谋,成兹善计。”实际上,他们到韩世忠军屯驻地的任务,一是罗织罪状,二是拆散这支军队,将大本营由淮东楚州后撤至长江以南的镇江府,向金朝显示乞和的诚意。按照规定,他们可以“随宜措置,专一任责”,包揽前沿的军务,就使留在临安的韩世忠,处于有虚名无实职的地位。

依秦桧预谋,由淮东总领胡纺出面,诬告韩世忠亲校耿著,“谓著倡言以撼军心,图叛逆,且谋还世忠掌兵柄,将遂以左证上逮世忠”。秦桧向岳飞透露真实使命,还假意关怀,要他“且备反侧”,岳飞率直回答:“世忠归朝,则楚州之军,即朝廷之军也。”并表示绝不“捃摭同列之私”。他到达楚州,得知诬告详情,立即写信飞报韩世忠。韩世忠求见宋高宗,大哭大闹,结果耿著免死,以刺配流放了事。

张俊和韩世忠还是双重儿女亲家,然而他陷害韩世忠,却毫不手软。“秦桧约俊主和议,尽罢诸大将,悉以兵权归俊,故俊力助其谋”。他任枢密使后,“即首纳所统兵”,企图以一军的指挥权,换取全国各军的指挥权,才能虽低,野心不小。但是,他机关算尽,也不过充当宋高宗和秦桧手心里的斧头柄。执柯伐柯,一旦斫伐任务完成,这个斧头柄也随之扔弃。岳飞死后,秦桧立即唆使党羽江邈弹劾张俊,说他有图谋皇位的野心。宋高宗出面保他“无谋反之事”,却又乘机将他罢职赋闲。

由此可见,秦桧对三大将的图谋未能完全实现,岳飞对韩世忠的关照固然起了作用,而宋高宗也不想杀两位苗刘之变时的救驾功臣。《朱子语类》卷131说:“张与韩较与高宗密,故二人得全;岳飞较疏,高宗又忌之,遂为秦所诛。”

(六)岳飞罢枢密副使

岳飞虽对韩世忠尽了救援之责,因为他是副职,故未能制止张俊放弃海州,拆散韩家军,将大本营后撤镇江,心中愤愤不平。他七月回临安,即上奏辞职。从此之后,他也和韩世忠一样,留在临安,居虚位而无实职,枢密院的军务,全由张俊在镇江设枢密行府处置。

岳飞的所作所为,使秦桧旧仇兼新恨,他唆使台谏官万俟离、何铸和罗汝楫弹劾岳飞。作为攻讦口实的主要是三件事:第一,“自登枢筅,郁郁不乐,日谋引去,以就安闲”。第二,淮西用兵,“坚拒明诏,不肯出师”。第三,倡议楚州“不可守”,主张放弃。后两件事纯属造谣中伤。宋高宗亲自配合,他说:“飞于众中倡言:‘楚不可守,城安用修。’盖将士戍山阳厌久,欲弃而之他,飞意在附下以要誉,故其言如此,朕何赖焉!”他乘岳飞再三请求辞职之机,发布他任万寿观使的闲职。制词说,任命岳飞为枢密副使,原是为了“资筹幄之奇”,“辑平戎之略”,可是岳飞的“深衅”,却“有骇予闻,良乖众望”,皇帝仍然宽大为怀,“记功掩过”,“宠以宽科全禄”,“所以保功臣之终”。要求岳飞“无贰色猜情”,“朕方监此以御下”。

岳飞闲废后,一无兵,二无权,对降金乞和活动既无权干预,对皇帝的宝座也没有威胁。如宋高宗真要“保功臣之终”,完全可以到此住手。可是宋高宗急于向杀父之仇表示信用,不下毒手,是决不罢休的。

(七)王俊诬告

岳飞当枢密副使后,鄂州大军由他信用的爱将王贵和张宪统率,分别任都统制和副都统制。宋廷自然极为猜忌,并施展了阴谋毒计。第一,利用诸统制“各以职次高下,轮替入见”之机,在镇江枢密行府胁迫王贵屈从。第二,命抗金名将刘铸“知荆南府,罢其兵”,既解除他的军权,又用他监视鄂州大军。宋廷规定,“或遇缓急,旁郡之兵许之调发”,为对付王贵和张宪发动兵变,“销患未形”。第三,发布秦桧党羽林大声为鄂州大军总领,依照规定,总领“不独职馈饷”,还“专一报发御前军马文字,诸军并听节制”。

林大声去鄂州后,搜罗了王俊等败类。王俊是前军统制张宪的副统制,自绍兴五年(公元1135)编入岳家军后,寸功未立,一官不升,又屡以奸贪而受张宪制裁,挟私怨,图报复。据《挥麈录余话》等书转载的王俊诬告状。九月初一日,张宪“起发赴枢密行府”,“俊已于初七日面覆都统王太尉”,“初八日纳状告首”。诬告的时间显然经过精心选择。王贵刚从镇江回鄂州,明知蓄意诬陷,也只好将状纸转交林大声,用急递昼夜兼程,发往镇江。张宪虽早已启程,因昼行夜宿,行进迟缓,到镇江恰好是自投罗网。

王俊诬告的内容,是说张宪得知岳飞罢官,阴谋裹胁大军由鄂州移屯襄阳,威逼宋廷将军权交还岳飞。正如岳珂所说,“移所以诬(耿)著者,而诬张宪,盖出一辙焉”;“桧之属先臣与俊以陷世忠,是亦犹后日属张俊以陷先臣也”。然而王俊的状词却并非是刀笔吏的高明手笔。张宪和王俊既然“同军而处,反目如仇”,“俊之反覆不从,昭昭如彼;而宪之吐露无隐,谆谆如此”,状词中明显的破绽,低劣的谎言,虽不攻自破,却仍被奉为至宝。

按当时法规,枢密院无权私设刑堂。陷害病狂、逼供心切的张俊自然顾不上这种规矩,把张宪打个体无完肤,死去活来,最后上奏:“张宪供通,为收岳飞处文字后谋反。”事实上,张宪却并未屈服于他的淫刑毒罚。

(八)岳飞入狱

王俊诬告状说:“张太尉道:‘更说与你,我相公处有人来,教我救他。’”就牵连了岳飞。但他很心虚,又在“小贴子”中说:“张太尉说岳相公处人来,教救他,俊即不曾见有人来,亦不曾见张太尉使人去相公处。张太尉发此言,故要激怒众人背叛朝廷。”王俊说,张宪的谈话时间是八月二十二日夜,而岳飞罢官在八月九日。自临安往鄂州,即使用最快的金字牌昼夜兼程,传递急件,也须十天左右。岳飞如派私人驰马送信,须昼行夜宿,二十二日也到不了鄂州。宋廷却不顾连王俊也否认的事实,将岳飞父子投入冤狱。

《鄂国金佗稡编》卷8《鄂王行实编年》说:“(十月)十三日,桧奏,乞召先臣父子证张宪事,上日:‘刑所以止乱,若妄有追证,动摇人心。’不许。桧不复请,十三日矫诏召先臣入,臣云亦逮至。”似乎全由秦桧假传圣旨,一意孤行。其实,《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2《岳少保诬证断案》所载岳飞刑案原件清楚写明:“奉圣旨,就大理寺置司根勘闻奏。”此外,“南剑州布衣”范澄之企图营救岳飞,上书高宗说:“昨睹榜示,遽以枢密行府见勘张宪,其谋有累于岳飞,遂逮系诏狱,连及妻、子。”宋时所谓“诏狱”,乃“承诏置推”,并临时设立“制勘院”。既然“奉圣旨”,设“诏狱”,并公开“榜示”,“矫诏”又从何而来?没有宋高宗首肯,秦桧是无权将岳飞这样的高官私自关进牢狱的。

岳珂说,他的记事取材于《岳侯传》和《野史》④。为着追本穷源,这里先摘录《岳侯传》:

俄将张宪、岳云杻械,送大理寺根勘。上闻,惊骇。秦桧奏:“乞将张宪、岳云与飞同证,白其事。”是时,侯尚不知,良久,秦桧密遣左右传宣:“请相公略到朝廷,别听圣旨。”侯既闻宣诏,即时前去,却引到大理寺。

岳珂说,这段文字证明“先臣下吏,上初不许,桧实矫诏,舆致大理”。其实,“上初不许”不过是他自己凭空捏造的。《野史》是宋孝宗后期的作品⑧,现已失传。今将《中兴小纪》卷29“据《野史》修入”的一段文字也摘录于下:

诏委俊收宪,送大理寺,命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鞫之。戊子,宰执奏:“制勘院乞追人证张宪公事。”上日:“刑所以止乱,若妄有追证,动摇人心,非用刑之本意。至于兵亦然,王者兵以仁义为本,故恶夫人之害仁败义者。”

可知“妄有追证”等语很含糊,但显然不是指逮捕岳飞。岳珂苦心篡改史实,无非是因为在赵宋政权下,必须十分注意讳避宋高宗的罪责。

据《鄂国金佗稡编》卷8《鄂王行实编年》说,在岳飞被捕的“前一夕,有以桧谋语先臣,使自辨,先臣曰:‘使天有目,必不使忠臣陷不义;万一不幸,亦何所逃!’明日,使者至,笑曰:‘皇天后土,可表飞心耳!’”据后来的狱案记载,将王俊诬告之事冒险通报岳飞者,先后有王处仁和蒋世雄。其意是要岳飞仿效韩世忠,请求奏对,向宋高宗辩白,以争取主动,而岳飞却予以拒绝。这既反映岳飞倔强的性格,更反映他对皇帝有相当透彻的了解。他认为宋高宗并不缺乏辨别真伪和是非的能力,故不须辩白,“万一”皇帝有了杀机,自己即使辩白,“亦何所逃”。

(九)岳飞入狱后的表现

关于岳飞入狱后的表现,传世的历史记载往往得之传闻,不甚可信。《说岳全传》塑造一个愚忠的艺术形象,简直是听任皇帝宰割,绝无怨尤。其情节虽属虚构,却对后世很有影响,以至不少人还误认为是信史,或认为艺术形象和历史形象是一致的。

岳飞入狱后,可核实的表现仅有两件事。第一是绝食。《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2转载的岳飞刑案说:“岳飞次男岳雷系[同]岳飞一处送下,今来照证得岳雷别无干涉罪犯,缘为岳飞故节饮食成病,依律合召家人入侍,已就令岳雷入侍看觑。”《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3作了进一步说明:“飞久不伏,因不食求死,命其子阁门祗候雷视之。”可知进行绝食反抗,是确凿无疑的。

第二,岳飞虽承受酷刑的折磨,却没有自诬。《三朝北盟会编》卷207载,“有狱子,事飞甚谨”,“忽然而言日”,“我平生以岳飞为忠臣”,“今乃逆臣耳”!岳飞“请问其故”,狱子说了一通“君疑臣则诛,臣疑君则反”的道理,“君今疑臣”,“死固无疑矣”,“少保若不死,出狱”,“安得不反”!岳飞“仰天者移时”,便“索笔著押”。《浪语集》卷7《周将军庙观岳侯石像二首》的诗注说:“侯初下大理狱,吏执笔请辞,大书其纸尾,而胁之日:‘汝观今世乌有大臣系狱而生者?趣具成案,吾为汝书!”’这两条记载都富于故事性,但前一记载却至少不完全真实可靠。

岳珂和李心传都是看过岳飞的刑案材料的。岳珂在《鄂王行实编年》中说:“其具狱但称以众证结案,而先臣竞无服辞云。,,李心传也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3说,“飞久不伏”,“以众证”,“当斩”。曾三异的《因话录》也说:“岳武穆狱案,今在莆阳陈鲁公家。始者无狱辞也,但大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是罪案乃是细书,与前笔迹不同,不知后来如何粘成一卷也。郑莱之姬亲见之。”可知没有自诬,也是真实可信的

岳飞身陷囹圄,生命垂危,绝食和不自诬乃是仅剩的反抗手段。

(一o)秦桧对何铸和韩世忠的回答

岳飞的“诏狱”,由何铸和周三畏主审。周三畏畏首畏尾,附和秦桧。何铸本是秦桧亲信,曾参与弹劾岳飞,却转而力辩岳飞无辜。《宋史》卷380《何铸传》载:“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何铸依然据理力争,“桧语塞,改命万俟离”。

万俟离接任御史中丞,千方百计搜剔岳飞罪状,除了策动张宪谋反外,又加上两条新罪。一是当年春淮西之役,“逗遛不进”。二是得知张俊、韩世忠等战败后,岳飞说:“国家了不得也,官家(皇帝)又不修德!”岳飞还曾说:“我三十二岁上建节,自古少有。”就被引伸为“自言与太祖俱以三十岁为节度使”。这些都定为“指斥乘舆”之罪。第一条罪状固属诬蔑,第二条罪状也是口说无凭。

韩世忠为岳飞的冤屈愤愤不平,责问秦桧,秦桧回答说:“飞子霎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莫须有”三字从此就成了冤狱和冤案的代名词,其原意为“岂不须有”。

何铸是亲信,故秦桧向他透露底蕴;韩世忠是仇敌,故秦桧对他蛮不讲理。总而言之,既是“上意”,什么太祖誓约,什么罪状“无验”,就全可弃之不顾。

(一一)宋高宗下处死令

岳珂对于祖父的遇害,只引用《野史》的记述:“按《野史》,方狱之未成也,秦桧自都堂退入小阎,食柑,以手书柑皮者竞日。俄以小纸付老兵,持至寺,而先臣遂报死。初未有旨也。呜呼!桧其欺君哉!”《朝野遗记》又增添了情节,“秦桧妻王氏素阴险,出其夫上”,当秦桧“食柑玩皮”,若有所思之时,“王氏窥见,笑曰:‘老汉(此词宋时含贬义)何一无决耶?捉虎易,放虎难!”’于是秦桧以“片纸入狱”,杀害岳飞。

这两条记载都属荒诞不经。没有宋高宗首肯,秦桧连正八品小官胡铨也未能随便处死,岂能轻易处死一个正一品大臣呢?岳珂所以单取《野史》之说,是为了强调“初未有旨也”。他必须讳避宋高宗的罪责,不能把宋高宗的圣旨写进《鄂王行实编年》,却又无法否认“有旨”的事实。

其实,《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2的刑案原件已记载得一清二楚,不容有任何误解。刑部、大理寺状提议,“岳飞私罪斩,张宪私罪绞”,“岳罢私罪徒”,并说“奉圣旨根勘,合取旨裁断”。宋高宗当即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秦桧、万俟离以刑部、大理寺名义上状,主张保留岳罢生命,尚不能满这个独夫民贼的意。

绍兴十一年的阴暗岁末,即十二月二十九日,三个许身民族战场的斗士,终于惨死在投降派的屠刀之下。

可以作为秦桧矫诏,杀害岳飞等三人的一条证据,是《宋史》卷200《刑法志》的记载:

(绍兴)十一年,枢密使张俊使人诬张宪,谓收岳飞文字,谋为变。秦桧欲乘此诛飞,命万俟禹锻炼成之。飞赐死,诛其子霎及宪于市。汾州进士智浃上书讼飞冤,决杖,编管袁州。广西帅胡舜陟与转运使吕源有隙,源奏舜陟赃污僭拟,又以书抵桧,言舜陟讪笑朝政。桧素恶舜陟,遣大理官往治之。十三年六月,舜陟不服,死于狱。飞与舜陟死,桧权愈炽,屡兴大狱,以中异己者,名曰诏狱,实非诏旨也。其后所谓诏狱,纷纷类此,故不备录云。

此段文字估计是元朝史官抄自南宋《中兴四朝国史》。从语意上看,似并非说岳飞和胡舜陟两狱“名目诏狱,实非诏旨”,而是说岳飞与胡舜陟死后,秦桧“屡兴大狱”,“名目诏狱,实非诏旨”。前面说过,宋高宗曾亲自过问胡舜陟狱案,处分了两名官员,足见此狱亦非秦桧隐瞒宋高宗所为。笔者曾查阅《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书,结论为即使是胡舜陟以后的诏狱,“秦桧可以在进呈冤案和狱中严刑逼供时,上下其手,但并未在制度上突破诏狱的有关规定,而私自矫诏。‘诏送大理寺’和最后裁决权仍操于宋高宗之手”。“《宋史》卷200((刑法志》的记载,实际上不过是反映了南宋史官为这位‘中兴之主’讳恶,而诿罪于秦桧,故不足凭信”。

(一二)冤狱的滋蔓

岳飞等三人的被害,只是冤狱的高潮,而不是终结。岳飞的部将、幕僚,以及伸张正义、反对诬害的人们,都受到了株连。

鄂州大军都统制王贵本是岳飞亲信,他虽违心转发王俊的诬告状,宋廷对他仍很疑忌,冤案也已牵连到他,说岳飞父子“以书与宪、贵,当时焚烧了当”。王贵明白自己的险境,“引疾以为辞”,宋廷发布他任福建路马、步军副都总管的闲职。张俊举荐爱将田师中接任都统制,“掌岳飞兵”。

田师中是个驽将,却擅长阿谀奉承和阴谋诡计,他特别调“蜀兵数千人自随,以为弹压”。牛皋反对降金,被他毒死。田师中排除异己,将一批将领以“老病”为名,“与差遣离军”。岳家军原有十万以上兵力,为诸军之冠。田师中进行缩编,后来杨存中殿前司军“总七万余人”,“兵籍为天下冠”,可知鄂州大

岳飞被秦桧陷害的时候,岳家军的重要将领为什么都站在秦桧这边

抗金英雄岳飞的结局无疑是凄惨的,遭到秦桧等坏人的陷害。岳家军很多将领站在秦桧这边更多的是无奈之举,因为他们有家人,只能投靠皇帝。

岳飞的一生是一大传奇,岳飞在北宋末年投军,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数百次的大小战役,作战期间所向披靡。当完颜兀术破坏同盟,攻打宋朝时,岳飞派兵北伐,先后收复郑州和洛阳。然而,宋高宗和秦桧同意和解,并命令他的部队撤离,岳飞被迫班师。宋金和谈期间,岳飞被秦桧、张军等人诬陷,被捕入狱。随后岳飞和他的大儿子岳云以及他的部门张贤通因被控“谋反”而被杀。在岳飞被陷害的时候,岳家军有些重要将领却站在秦桧这边。

我认为这应该从古代制度开始。古代谁拥有最大的权力?那时,人们的想法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开放。我们现在是民主和自由的。当时他们只有“忠君”这个词。他们可能知道谁对谁错,但他们只有一个选择。每个人都知道皇帝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即使没有“忠君”这个词,他们的家人、亲戚又该怎么办呢?所以有时候,出于这些原因,不得不做一些不合情理的事情。我想,岳家军那些将领大概也不得不站在秦桧等人一边。

除了一些人的忠君思想,我认为这也与岳家军的内部问题有关。岳家军虽然是岳飞亲自训练的,但其中也有一些亲戚朋友。岳家军早期有许多地方派系,如李山、桂王和吴权。后来,为了扩大军队,它还吸收了大量土匪和流离失所者,这使军队更加复杂。岳飞真正的嫡系只有他自己的儿子岳云,和他的将军张喜安。当朝廷想解决岳飞时,也早已将二人杀掉了。所以,真心为岳飞的将领已经被杀,其余的将领却只是为了自己着想,就站在岳飞的对立面。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真正的岳飞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野史中的岳飞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