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两江师范学堂是后来的什么学校(两江师范学院)

南京经典2018春拍再度推出 两江师范 专场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两江师范学堂是后来的什么学校和两江师范学堂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两江师范学堂是后来的什么学校以及两江师范学堂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两江师范学堂的学堂规模两江师范学堂是后来的什么学校两江师范学堂的学堂规模

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初期工设有速成科、初级师范本科、优级师范本科之公共科(类似今之通识科)等科。

南师附中,你凭什么这么牛

1907年10月设立优级本科之理化数学部、博物农学部和图画手工三个选科,另外招考历史地理的预科及补习科学生,原初设立的初级师范本科,于学生毕业后便停止招生。

1910年3月,学堂增设地理历史部与国文外国语部,并将理化数学部改为数学物理化学部,博物农学部改为农学博物部,共有四部,规模已相当于日本高等师范学校。

公共科

两江师范自1906年7月起,开办优级师范本科之“公共科”,学制较富弹性,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而修读一至三年。主要是修读人伦道德、群经源流、中国文学、东语、英语、逻辑、算学、体操等公共通识课程,为进入“分类科”打基础。

分类科(选科)

1907年10月,两江师范开设优级本科之“分类科”。所谓“分类科”,就是在完成“公共科”学习之后进行的分学科的专业教育,其专业性加强,程度提高,因而不同于初级本科的“完全科”。两江师范开设了理化数学部、农学博物部和图画手工等三个“选科”,学制二年。

预科、补习科

由于当时各地中学及初级师范举办不久,尚未普及,毕业生甚少。因此,优级本科的“公共科”和“选科”往往生源短缺,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两江师范就采取灵活变通的办法,从1907年9月至1908年2月,先后招考了历史地理选科的两个“预科班”和三个“补习科”。学制一年,旨在为本科“选科”招收足额的合格生源。

专办优级师范本科

1907年底第一届初级师范本科学生毕业。两江师范决定,从1908年起停办初级本科,专办优级师范本科,并以分类科为主,强调专业化培养。三江、两江时期共计招收各类学生1601人。其中,1906至1908年春,三江更名为两江后,专办优级本科,改以中学堂和初级师范毕业生为招生对象,但合格生源不足,只好放宽条件,频频招生,多个批次共招生773人,其中包括“预科”和“补习科”;1910年春和1911年春,此时已有较多的合格考生,两江发展也已步入正规,招生规模扩大,据李瑞清的报告,1911年7月间,两江师范学堂在堂学生共有十三个班599人。

学堂从三江师范开始办学至1910年时共有毕业生919名,其中三江时期毕业117人,大都到小学堂任教;两江时期毕业802人,包括程度较高之“分类科”和“选科”的毕业生248人。而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开办近十年期间,办学绩效卓著,培养学生共计二千人左右。 1906年三江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所定编制,取消提调之职,保留总稽查之职至1907年。改总办为监督,并在监督之下分设教务长、庶务长、斋务长三职。教务长分管中日教习,负责教学、教材管理;庶务长管理学堂总务,下辖会计官、文案官、杂务官及相关职员;斋务长则统领监学官、检察官,负责对学生操行和生活的管理。这种组织架构,后来演变为校长以下设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等的“三长制”。

监督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江西临川人。1893年中举。翌年中进士,选庶吉士。1902年应聘主讲云南高等学堂,在云贵总督魏光焘麾下。不久魏光焘移节两江,延揽其入幕府(参见宋新桂:《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南京大学《高教研究与探索》1988年第2期。),李瑞清后以候补道任江宁府江南高等学堂监督,1905年摄江宁提学使。因平息江南陆师学堂“学潮”有方而为端方看重,1906年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即今之校长),兼署江宁提学使,直至1911年底两江被迫停办。期间他认真投入校务,重视师资,曾亲至日本考察教育,聘请有经验之教师来校任教;注重生产教育,要求学生必须修习农科,并在学校设立农场,饲养耕牛数十头,提供学生实地操作的学习环境。此外,他创办图画手工科,设置画室及工厂,亲自教授图画课,是中国高校设立美术科的创始人。李瑞清的学识人品及办学理念,对两江师范学堂的影响至为深远。

教务长

雷恒(1867~1916),字常伯、见吾,江西新建人。1897年中举,1903年6月被聘为三江师范学堂教习,任文学舆地教员,不久中进士,改庶吉士。后由仕学馆资送日本留学。学成回国后任翰林侍讲。后到两江师范学堂任教,出任教务长,与李瑞清精诚合作,不辞劳瘁。学部官员曾赞誉雷恒说:“在事辛勤,历有年所,任学科则热心指授,总教务则严定规程,成材正不乏人,劳绩殊未可没。”(宣统三年元月二十三日《政治官报》,第18页。)两江停办后回到江西故里,任省立工专校长。

此外,安徽全椒人汪文绶任庶务长,安徽南陵人何毓骏、湖南湘乡人张通谟先后任斋务长。日本教习 1906年3月,李瑞清带着修改后的聘约章程亲赴日本,通过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聘请了总教习松本孝次郎和另外4名教习。松本总教习4月抵达两江后,又增聘小野等3位日本教习,加上留任的2人,改制后的两江师范学堂聘请10名日本教习。其中松本总教习聘期三年,其余均为二年。

一年之后,由于总教习松本孝次郎力主强化理化、农学博物和手工等实科课程,而遭到其他日本教习的非议;松本的态度生硬、傲慢也引起其他日本教习的普遍反感,日本教习与其总教习之间再一次产生矛盾和冲突,风波持续多时。李瑞清支持松本,在1907年6、7月间解聘了早濑完二等6名反对松本的日本教习。9月,李瑞清新聘的小川邦人等7人(聘期缩短为一年)到达南京,三江师范学堂的日本教习仍有11人。

苏云峰根据他所见到的资料统计,从1903年至1911年,三江、两江先后聘请日本教习32人次,分为三、四个批次;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两江的日本教习仍有8名之多。但1910年冬刊印的《两江师范学堂同学录》,则载有当时仍在两江的12名日本教习和曾在三江、两江任教的18位日本教习名单,共计30名。中国教习 1906年正值三江更名和改制为两江的变动时期,而派往日本留学的教习也陆续回到学堂,产生了人浮于事、重复领薪等现象。学堂监督李瑞清着手整顿人事,裁减冗员,仅1907年4月即裁去教习、副教习16人;凡暂无课程教学任务者停发薪水;实际留堂教习和译员22人。

1908年因停办初级师范本科,专办优级师范,增设分类科,因而增补了教习和译员8人,使中国教习到达30人,加上10名日本教习,共有40名教习。1911年初,两江师范有中外教习36人,其中日本教习8人,西洋教习3人;中国教习35人(内含日语翻译11人,编译1人)。

根据有关资料,有7位中国教习是从1903年三江开办起,到1911年两江停办止,始终在学堂任教者。他们是:崇朴(修身、经学)、卢重庆(历史)、陆长康(历史)、顾厚辉(算学)、赵尔枚(日文)、都鸿藻(日文)和徐绍瑞(译员)。这七人都是三江第一批选聘的教习。除崇朴外,其余六人均在1904年被派赴日本留学,后又回三江任教。著名学者王益霖(1856~1913),字春如,江西南昌人。三江师范经学教习。擅长旧学而又能求新求变,对西学亦有研究。1903年应聘为三江师范教习,当年中进士后,仍回三江任教。1907年转任河南高等学堂教习兼斋务长。

姚明辉,字孟项,上海人。两江师范学堂舆地及国学教习。是李瑞清恭请江苏提学使樊恭煦引荐,派专人前往嘉定礼聘而来。其在舆地学和国学方面的学识渊博,功底深厚,且教学得法,最为学生所称道。两江停办之后,姚历任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校长、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代理校长,后又成为南高师和国立东南大学的著名教授。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江苏镇江人。求学于钟山、南箐书院缪荃孙门下。后为江楚编译书局编辑。1903年随缪荃孙等赴日本考察教育两个多月,后在三江师范任历史科教习,(苏云峰根据有些柳诒徵的传记,认为柳诒徵1904年至1905年“读三江师范速成科”,但《两江师范学堂同学录》的最速成科和速成科学生名录中,却未见柳诒徵的名字;而苏云峰之《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第120页,则将柳诒徵列入1903~1905年间三江教习名单。)1905年秋任江宁高等学堂教习。1908年4月被李瑞清聘为两江师范学堂历史教习。1909年他任镇江府中学堂监督。1914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立后,柳诒徵返任历史学教授,直至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时期,柳诒徵一直是学校的知名教授。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江苏扬州人。1909年由江苏咨议局议员陈庆年推荐,到两江师范学堂任历史教习。不久,因从事反清活动受通缉而亡命日本。世人皆知在北京大学任教和作为反对袁世凯的“六君子”之一的刘师培,而不了解时年26岁的刘师培曾在两江师范学堂任教。

两江师范学堂是后来的什么学校

两江师范学堂诞生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是清朝两江总督在南京地区办学的一所师范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

学堂由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建,初名三江师范学堂(1902-1905),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5月易名两江师范学堂,李瑞清出任监督,专办优级师范。

学堂创设了中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图画手工科,并设音乐副科,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近代化的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停办。1914年续办,于原址设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经过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改名为南京大学,

后又于1952年经过全国院系调整拆分发展为今东南大学(位于两江师范学堂原址,以工学院为主体)、南京大学(继承两江师范学堂档案,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十多所高校。

关于两江师范学堂是后来的什么学校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小胖镜头下的南京大学 曾经的两江师范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