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人生的每个7年都是一个转折点(人生的每个7年都是一个转折点吗)

高考真的是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吗

大家好,关于人生的每个7年都是一个转折点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人生7年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人生的每个7年都是一个转折点人生七年14个人物结局人生的每个7年都是一个转折点

人人生而不同

国际MBA是你人生的下一个转折点吗 新与成你听说过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

差距和变化也越来越大

尤其在几年一聚的同学会上特儿明显

曾经的小鲜肉变胖了

暗恋的同桌嫁人了

一向爱笑的婷婷如愿开了家花店

班上最爱折腾的六子考上了公务员

喜欢瞎吹的班长还在底层打拼

可不复从前的你

是否想过

究竟是什么原因

造成了你们现在的模样?

又是什么契机

拉开了未来的差距?

为了研究人的成长规律

1964年,BBC不惜斥巨资拍摄了一部纪录片:

『人生七年』

剧组选取了

14位不同出生背景的7岁小孩

每隔7年

记录下他们的成长变化:7岁~56岁

咱们古人云:7岁看终生

他们的成长经历多与早期的生活状态相关

从小阅读金融时报的约翰,成功考入剑桥

学习条件差、喜欢打架的保罗

不久就辍学、早婚生子

而他们在每个阶段的不同人生轨迹

也都印证了生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

周期性规律:7年

我们的细胞每7年会完成一次整体的新陈代谢,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开始,人生中的每个7年都是一个转折点:

0~7岁关键期:直接影响着我们整个生命的基调。0-7岁被对待的方式,就是我们将来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7~14岁陪伴期:自我意识的觉醒、情感的萌芽、身体的发育等诸多因素交织着,这时最需要父母的陪伴与理解。

14~21岁青春期:这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也是你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逐渐走向成熟,与家庭分离。

21~28岁:成熟期:这是绽放天赋、走向成功的重要时期。28~35岁、35~42岁、42~49岁.......63~70岁:人生中的每个7年都是一个转折点

也就是说:每隔7年,你的生理与心理都会发生一次大的转变。

那么,问题来了

当我们在感叹时间都去哪了时

是否真正回想过:

人生的每一个7年,你过得好吗?

7岁时,当你不小心跌倒喊疼时,还记得妈妈是如何对待你的么?

14岁时,当你感觉到身体的生理变化时,是否不知所措?

之后的7年,你开始了外地求学的生活,离家越远,也越反感爸妈的唠叨。很想做自己,却很难不去在意别人的评价?

21岁时,大学即将毕业。面对社会,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迷茫却又疑惑。

28岁时,自己成为了妻子/丈夫,孩子的母亲/父亲,如何适应角色的变化?

35岁时...42岁时...49岁时...直到70岁时

在每一个人生的七年,我们都会碰到人生的苦恼,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性格、人际、能力,成为自己与别人一次又一次差距的分水岭。

或许,你也渴望改变,却不知道如何着手:因为你很难从过去的经历中,去理解究竟是过去的什么,让自己变成现在的样子。

或许,你也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开了一堆心理学书单,买了一大堆书籍...但是在晦涩的理论,难懂的文字里,你一次又一次放弃。

既然,人生的每一个7年,都是一次改变自己的契机。你正在做的事情,你的态度、你的决定,都将影响着未来人生的走向。

那么,怎么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呢?

人生七年14个人物结局

“除了英国女王,没有人像这14个人一样被如此详细地记录。”从第三部开始参与拍摄的摄像师说。当镜头对着已到中年的尼尔,问他“你的人生失败了吗?”这张曾经最漂亮的脸蛋,出现可疑的疮,“我还没死。”他回答。

摄像机完全记录了他抑郁、隐居、无家可归和身无分文的戏剧性经历。他的父母都是教师,童年大体是幸福的。在14岁,他开始抱怨自己无法放松,“我去了一所糟糕的学校,受了欺负”。他说自己常被人打,16岁时被诊断出精神隐疾。

他喜欢文学,梦想着去牛津大学,却在考试中失利,最终来到阿伯丁大学,称那里“有一种可怕的气氛”。一个学期后,他退学了。节目组找到他时,他正在工地搬砖。他没有成为旅行车的司机,却靠着搭便车和领救济金走遍英国,并一直在自问“我能为地球做些什么”。

他拎着两个行李箱在暴雨中行走,身体在不合身的大衣里晃荡,寻找乡下废弃的房屋拖车躲雨。在湖边的石头岸边,导演问他是否担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尼尔望着平静的湖水,冷笑一声,那双少年时代闪亮的眼睛垂了下来。

“我永远不会有孩子,因为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一些东西,即使我的妻子是最活泼,最热情的人,孩子也会阴郁。”对话中流露出的哀伤情绪,让人相信他是个病人。

35岁时,他孑然一身,跟父母关系淡薄,也没有常联络的朋友,节目组的人有时与他一起过圣诞节,他与世界的纽带一根一根松开了。“7年之后我在干什么?可能在伦敦的某条巷子里流浪吧。”尼尔抖动着身体,一只眼睛藏在光线之外。

尼尔是整部纪录片里,唯一一个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福的人。中国观众也为他揪心,“他过得这么落魄,我都想给他捐款了。”有人在《35岁》下面留言。

同一时期,农夫的儿子尼古拉斯脱掉了厚底眼镜和身上的腼腆,脱下沾满泥的靴子,从农村走到美国的实验室,成为一名健谈的大学副教授。他的口音已经受了美式英语的影响,进取心日盛,发际线倒退。

1991年的美国大学课堂,时不时出现中国面孔,穿着宽大的牛仔裤,留着中分。他们的教师尼古拉斯21岁时在牛津大学读书,与刚刚宣布卸任的英国首相是同期校友。

又过7年,人类站在20世纪的尾巴上张望,那一年发生了许多大事,洪水来了,微软发布了Windows 98,谷歌成立。主人公们人生过半,42岁,许多事似已成定局。

远离家乡的尼古拉斯与第一任妻子离婚,评上了正教授,出版了几本专业书,不久后就邂逅了第二位美丽的美国妻子。精神抑郁的尼尔在42岁出场时转了一个大弯,他确实回到了伦敦,不是以流浪汉的身份,而是以地方议会的顾问身份。

虽然这份工作仍然只有微薄的薪水,但他脸上开始出现笑容。他骑车穿梭在风景优美的英国乡间,挨家挨户做问卷调查。曾经的流浪生涯帮了他大忙,他几乎走过每个地方,对各行各业都有所了解,很适合做顾问。

他为地区建一座公厕而斗争,“我敢说任何一个球场上的争夺或是英国历来的战争都没这里激烈。”他把时间分配给议员职责、教会工作和乐施店的志愿工作。

56岁时,尼尔甚至被邀请去澳洲做政治演讲,主持人介绍他,“这是一位很有决心的政治家,他有可能成为英国未来的首相!”说到这里,镜头抖了一下,传来笑声,尼尔赶紧补充,“他不是在开玩笑。如果他们知道我曾靠救济金活着,还会邀请我去演讲吗?”

尼尔的父亲去世前,他们曾一起看了一场比赛,老人已经没什么力气,两个人都很放松,达到了某种和解。母亲患阿兹海默症后,也接受了他的样子。

这个已过半百的秃顶男人终于找到了一种宁静,他躺在草地上,有一刻福至心灵,一只蝴蝶拍打着翅膀落在他身边,“蝴蝶生命很短,但它享受阳光。”

“我从16岁开始就一直被精神方面的问题所困扰,它让我没办法顺利地读完大学,也带来某些工作上的困扰。20多岁的时候我尝试过求助心理医疗机构,但是那个年代不健全的医疗制度让我很快意识到,求人不如求己。”56岁的尼尔评价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撑下去”。

从1964年开始,观众就等待那些可爱的孩子演绎精彩人生,等了60年,终于等到了14个普通人。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40岁人生另一个转折点 一切都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