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古代的嫁妆一般是怎样的(古代嫁妆怎么算)

古代人的嫁妆里面都有一些什么玉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古代的嫁妆一般是怎样的的问题,以及和古代嫁妆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古代的嫁妆一般是怎样的我国古代的嫁妆标准是多少古代的嫁妆一般是怎样的

现代婚礼中很多的传统都简化了,其实传统还是很有意思和讲究的,以前的嫁妆很讲究,古代嫁妆收到大礼后,女家的妆套须最迟于结婚前一天送到男家。这批大箱小箱的嫁妆,为女家身份与财富之象征。嫁妆除珍贵的珠宝首饰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和合双飞,两片咬合象征龙凤结合)痰盂(子孙桶)子孙桶一般有三件:马桶,脚盆,水桶、马桶亦称子孙宝桶,寓意早生儿女健康聪明;脚盆亦称聚福宝盆,寓意健康富足;水桶亦称财势宝桶,寓意勤奋上进事业有成!里面放红枣,桂圆,花生,莲子。寓意早生贵子。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龙凤碗筷作衣食碗,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丰衣足食之意)七十二套衣服(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嫁妆是给新娘子的,属于新娘子的私人财物,婆家是无权动用和干涉的,如果要动媳妇的嫁妆,必须得到媳妇的同意,而媳妇如果不同意也是正当的。在古代,侵占媳妇的嫁妆是很恶劣的行为,对名声很不利。

我国古代的嫁妆标准是多少震惊 古人嫁妆中竟然还有这个

我国古代,婚姻不仅是男女个人的事情,同时也与两个家族的利益息息相关。传统婚嫁中,嫁妆是男女双方家族很关注的事宜,那么在古代,嫁女儿到底需要多少嫁妆呢?

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古代各项制度的典籍《周礼》有明确规定:“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这里说的“五两”是指“五匹”,意思是婚嫁中的男方女方送聘礼或嫁妆,总数不要超过五匹黑色丝帛的价值。可见,在2000多年前,国家为避免百姓婚嫁过度攀比是有预见和指导标准的。

毋庸讳言,以财富论婚姻是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陋习。在汉代,为避免出嫁的女儿在夫婿家受歧视、怠慢,女方要花大量金钱办嫁妆,久而久之形成风气,使一些小户人家吃不消。当时有个说法叫“盗不过五女之门”,意思是如果哪户人家养了五个女儿,要办嫁妆的话,非得倾家荡产,强盗也不屑去“光顾”了,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连强盗也不忍心去拿她们家的东西了。

从来都是富贵人家的嫁妆丰厚。皇家嫁女在古装影视剧中,很吸人眼球。作为天潢贵胄的公主的嫁妆自然非同一般,重要“嫁妆”之一就是立即给她“老公”来个响当当的“驸马”称谓,其后自然是官居显位,这或可称为“官位嫁妆”。同时,公主的财货嫁妆也让人眼花缭乱。《资治通鉴》卷251记载,公元869年,唐懿宗朝的同昌公主出嫁,因为她是皇帝最喜爱的女儿,不但立即提拔她的未婚夫为起居郎、驸马都尉,还给她准备了极其丰厚的嫁妆——一是将皇宫中所有宝贝随她挑选,“倾宫中珍玩以为资送”;二是送给她和新郎一座位于京城黄金地段广化里的豪宅,装潢极尽豪华,连窗户上都镶嵌着各种各样的宝贝,家里的一应用品器具也非金即银;三是给她“压箱钱”,“赐钱五百万缗”,也就是50亿文钱;四是还有一大批皇家用品,应有尽有。这样的嫁妆,非同凡响,正史上留下了记载。

同样在唐懿宗朝,还有一件关于嫁妆的事情,发人深省。时任大唐尚书省右丞的裴坦的儿子迎娶地方官员杨收的女儿,当时盛行“陪门财”,杨收觉得自己攀了门高亲,奉送了巨额嫁妆,陪嫁的器物用品也都非常奢华,“资送甚盛,器用饰以犀玉”。按理说,女方嫁妆丰厚,男方应该“笑纳”才是,但作为唐朝名臣的裴坦不是这样,他说:“这不是为我们家好,这是要害我们家啊!”命人当场将奢华的家具全部砸坏。虽然史书上没有写明,但由后来裴坦家没受牵连来看,杨家所送巨额嫁妆,裴家是没有完全收受的。因为,后来杨收在端州司马任上因受贿罪被赐死,“其僚属党友坐长流领表者十余人”,作为杨收亲家的裴坦却并没有受到牵连,后来还晋升宰相。

北宋熙宁朝以后有规定,除了皇帝的女儿出嫁由国库支取嫁妆钱,赵宋皇族有女子出嫁,国库也支付相应嫁妆钱。《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了皇室支取嫁妆的例子:宋徽宗的女儿福国长公主得到的嫁妆是“奁具凡二十万缗”,这二十万缗是个巨额数字,相当于2亿文钱,因为当时宰相、枢密使每月的俸禄才不过三百缗。据说,这嫁妆钱同北宋强盛时期相比,已经是减少了很多;还有一个是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出嫁的安康郡主,她的嫁妆是京城一座府邸,“又诏南库给金五百两、银三千两为奁具”。

对赵宋宗室女子,宋代也有嫁妆标准:“祖宗(宋太祖)元孙女五百千,五世三百五十千,六世三百千,七世二百五十千,八世百五十千。”谱系越远,皇室给的嫁妆钱越少,八世以后,就没有记载了。到了南宋绍兴年间,战事多开销大,国库紧张,皇帝下诏书将疏远的宗女的嫁妆又减了不少,而且还不能保证正常支付。因为没有像样嫁妆,致使这些宗女嫁不出去,“有司不时给,宗女贫不能行,多自称不愿出适者”由于没钱作嫁妆,这些与君主同宗的女子被迫成了“剩女”。由此来看,宋代婚姻是很讲究嫁妆的。北宋名臣司马光曾尖锐指出宋代婚姻注重钱财货物的情形:“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水东日记》记录了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郑氏家族的一份嫁妆标准:“奁租五百亩,奁具一十万贯(钱),十七界。”因婚嫁双方都是官宦之家,所以女方的嫁妆也颇丰厚,属于中产阶层吧。

再看景定三年(1262年)的一份嫁妆实物单子,很详细:礼书三缄,双金鱼袋,销金缬一疋(同“匹”),利市彩一疋,官绿公服罗一疋,画眉褐织一疋,转官毬须掠一副,叠金箧帕女红五事……

明代中期以后,婚配门当户对的观念荡然无存,婚配不问门第,专论聘财了,“今女家许聘,辄索财礼,男家既醮,乃论资妆,稍不如意,非过期不归,则妇归见斥矣”,如果没有令男方满意的嫁妆,即便订了亲,也不娶进门,或者娶进了门,也还会将妻子送回娘家,不讲夫妻情份。

婚姻重财的陋习在清代达到顶峰。《切问斋文钞》中叙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社会婚姻情况,“将择妇,必问资装之厚薄,苟厚矣,妇虽不德,亦安以就之;将嫁女,必问聘财之丰啬,苟丰矣,婿虽不德,亦利其所有,而不恤其他。”

《巢林笔谈》说了雍正年间一件涉及嫁妆的事,作者同一个朋友喝酒聊天,朋友跟他说,要给作者儿子介绍个对象,女方家是个富商,女孩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女方家承诺如能找个合适的夫家,愿意出嫁妆几千两银子,“奁资可得数千金”。可见,当时婚配是先将钱财货物讲论在前的,形同谈生意。但是,作者是个文人雅士,洁身自好,“予素持婚嫁不计聘奁之论”,所以,酒醒后,赶紧回绝了朋友的好意。

清代人卲长衡在《财婚》一文中对当时婚配有精准概括:“古人重嘉耦,今人重财婚。”

当然,也有开明的父母,《不下带编》中记载了一个善画的开明秀才,认为夫妻情趣投合感情好才是婚姻最重要的内核,他给女儿的嫁妆是他亲手画的一幅画,上面题诗:“婚姻几见斗奢华,金屋银屏众漫夸。转眼十年人事变,妆奁卖与别人家。”老秀才几句诗道出了婚姻中的势利现象,同时也揭示了婚姻论财的荒唐可笑与悲剧。

应该指出的是,古代常常出现的婚配重财、嫁女论嫁妆,甚至以能否满足财货要求作为缔结婚姻首要条件的现象,给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古代人的嫁妆里面都有一些什么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