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 > 文章页面

怎么练气功(怎么练气功打通大周天)

怎么练气功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怎么练气功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五行真经气功内气法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怎么练气功《气功至妙要诀》作者是谁怎么练气功

太清中黄真经估计都看完的人会疯掉的

如何练气功 气功最主要哪三步

太清中黄真经

中黄真经者,

(中黄者,中天之君也。真者,得无为之身也。经者,为大道之径也。)

九仙君撰

(九仙者,天之真也。其位最崇,下管八天,上极真位,显两仪之成形。然大道之人,苞裹万景,含养天地,以慈爱为百行之源,以众善为资身之本;廓然洞达,存不舍之根;总察万行,无弃绝之智。是以出五明殿,入中和宫,放无极光,洞无极景。及与黄人论无极之义,显分圣教,须知无中不无,欲悟玄元,先了义趣。得之者同其生,失之者共其死。哀体内之莫测,病生灵之不悟。元气分散,随彼行之所生;体节分离,掩太阴之泉户。依余大教,必归云路。)

中黄真人注,

(中黄者,九天之尊。余始自人间,登于圣路,保养和气,深藏其精。虑中行未成,切厉精诚,然后用其慈愍,剪其痴怒,去舍万端,百灵潜护,永绝爱欲,阴神私助,然可服灵气,固真一,知神仙可学也。)

亦号曰《胎藏论》。

夫《胎藏论》者,盖以人类受形于圣路,保和于气母。阴阳交配,随行所成。骨肉以精血为根,灵识以元气为本。故有浅深、愚智、祸福不同。此经辨人伦之有形,明腹内之修养。穷本见末,寻苗识根。端明五脏,然可修身。用之以人,受之以法,守之以功。若亏是行,徒擅其能,亦不可学也。)

《胎藏论》者,盖九仙君兼真人之所集也。真人常观察元气,浩然凝结成质。育之以五脏,法五行以相应;明之以七窍,象七曜以昭晰。

(夫人腹内有五行之正气,顺之即无疾,逆之即为害。头应于天,足应于地。天欲得高,高即日月明;七窍欲得大,七窍大者道易成。为心气大,骨气大,和气大,节气大,此为神宅,修道易成,亦主有寿。)

其识潜萌,其神布行。

(夫人受形于胎,然布情识之根,心识为最。因心运已,得无不为。道有存神宅,皆以心识为用。即未若无心舍损,直上九天,为之大要。安魂带魄,神足而生魂生于天,魄生于地,入胎成形,诸神居位。婴儿在胞,善知人事,无息无声,合于至理。既出胎腹,六识潜萌,体袭五谷,贪恚并生。随识所用,坐变痴盲,故《太微灵书》有还魂制魄法,皆须用心存思。若暂有忘舍,前功悉弃。此书并不载,盖为舍损心识。)

形神相托,神形相成。口受外味以亡识,身受内役以丧情,神离形以散坏,形离神以去生。殊不知皮肉相应,筋骨乃成。肝合筋,其外爪;心合脉,其外色;脾合肉,其外脣;肺合皮,其外毛;肾合骨,其外发。咸伤筋,苦伤骨,甘伤肉,辛伤气,酸伤血。

(《玉华灵书》云: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食气,形食味。味伤形,气伤精。初皆相因,后皆相反。初相生成,后皆克害。谷气盛,元气衰,即反壮成老。常欲得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末各取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但依此养生,亦可得三百岁矣。存神亦得奔于诸天,只得为仙官尔,不得列于尊位。)

故圣人曰: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是知食胎气,饮灵元,不死之道,返童还年。此盖圣人之所重也。且夫一士专志,下学而上达:一夫有心,睹天道之不远。学而无志谓之愚,

(《准玄箓》云:无志之夫,万行不成矣。)

不学不知谓之蒙。

(《玄元章》云:三生修道未具志,今生方遇《中黄》秘,若能闭得养形章,阴神永不夺人志。学道修行,大忌轻言泄事。纵得玉箓金章,终不成道。凡人遇异书奇术,皆天神助应,自是人愚慢其神理,难成道也。无分之人,永不相遇矣。)

然三虫未去,子践荆榛之田;当三虫已亡,自达华胥之国。

(《玄镜章》云:华胥国者,非近非远乎!非人境所知,非车马所到。此国方广数万里,其国无寒热,无虫蛇,无恶兽,国内人民尽处台殿上,通诸天往来。人无少长,衣食自然,不知烟焰劳计之勤,不识耕桑农养之苦。所思甘膳,随意自生。百味珍羞,盈满堂殿。甘泉涌溜,注浪横飞。九酝流池,自然充溢。人饮一盏,体生光滑。异竹奇花,永无凋谢。祥禽瑞兽,韵合宫商。一国人民,纮相崇敬。然其国境外有三十里,草莽荆榛,四面充合。上有飞棘,罗覆数重;下有蒺梨,密布其地。欲游是国,先度此中。不顾凡身,然可得入。少生悔意,终不见达。凡言三十里荆棘者,为与三尸相持,身受虚羸寂寞,思食无味。等味及三虫亡后,身识冲和,情理安畅,冥心内境,自达胎仙。既入华胥,方验是迹。洞玄灵界,非凡所知。)

显章云路,备述胎仙。知圣行之根源,辨仙官之尊位。至于霞衣羽服,玉馆天厨,盖为志士显言,聊泄天戒,非人妄告,殃尔明徵。

(准《玄元教令科》:凡是秘密天箓,不可妄开尔,当有灭门之祸。轻言泄事,阴神为慢易玄科,天夺人志。虽欲学道,多逢难事隔塞也,大忌之。)

密此圣门,必登云路。

(《三天教》云:闭言之人,与道合神;天助其德,有其玉骨。如此之人,修道必成无疑耳。)

慎无传于浅学,誓莫示于斯文。

(学道无成,谓之浅学。妄传此等,当有刑祸之殃。道教禁科,大忌违誓,兼获罪无量,诫之!)

慢而折神,轻言损寿,

(《玄格》曰:与人诤曲直尚减筭寿)

况泄天章轻文传示。彼既受祸,此亦获殃,家当横难,身备刀光。若非志士,无得显言。

(夫志士学道,心迹无二,然可口传,勿示文字。)

总一十八章,列成一卷,

(一十八章者,为人有五脏六腑,外有七窍显应,故有十八章。不言九窍者,同于北斗九星,两星不见。一卷者,万行归之于一,此皆事合形神,应于运理。)

号曰《胎藏中黄经》。皆以篇目相衔,文句相继。义精于成道,言尽于养生。行显意直,事具文切。食气之理备载,归天之道以成。援笔录章,列篇于后。

内养形神章第一(此章五句,三十五言)

内养形神除嗜欲,

(《洞元经》云:修养之道,先除嗜欲,内合五神;次当绝粒,心不动摇,六腑如烛。常修此道,形神自足。)

专修静定身如玉。

(夫人心起万端,随物所动。常令静居,不欲与众混同,内绝所思,外绝所欲。恒依此道,元气自足。)

但服元和除五谷,

(世人常以五谷为肌肤,不知五谷坏身之有余。今取春三月,净理一室,著机案,设以厚暖床席。案上常焚名香。夜半一气初生之时,乃静心神,当叩齿三十六通,以两手握固,仰卧瞑目。候常喘息出时,便合口鼓满咽气,以咽入为度,渐渐咽之。若入肚,即觉作声,以饱为度,饥即更咽。但当坦然服之,无所畏惧。气入后如口觉干,即服三两盏胡麻汤,此物能润肠养气。其汤法:取上好苣勣三大升,去皮,九蒸九暴;又取上好茯苓三两,细杵为末。先下苣勣末煎三两沸,次下茯苓末,又煎数沸,即入少酥蜜。渴即饮一两盏,兼止思食。或四时枸杞汤,时饮一两盏,亦善咽气,自得通畅。但觉腹中安和,咽气渐当流滑。一切汤水尽不要吃,自得通妙理。但服气攻盘肠粪尽,咽气自然如汤水直至脐下。初服气小便黄赤,勿恠怪也。心胸躁闷,亦勿惧。但心境不移,自合妙理。若不绝汤水,虽腹肠中滓尽,终不得洞晓是非。或若要绝水谷,只在自看任持,亦不量时限远近。亦有一月,亦有五十日,亦有百日者,三丹田自然相次停满。一月,下丹田满,六十日,中丹田满。九十日,上丹田满。下丹田气足,脏腑不饥。中丹田气满,体无虚羸。上丹田凝结,容貌充盛,三焦平实,永无所思,神凝体清,方鉴是非。下丹田满者,神气不泄;中丹田满者,行步超越;上丹田满者,容色殊绝。既三部充实,自然身安道泰,乃可栖心圣境,袭息胎仙。此为专气之妙门,求仙之捷径也。若或食或断,令人志散;好食诸味,难遣谷气。此二事者,习气之所疾,求仙之大病。《经》曰:咸美辛酸五脏病,津味入牙昏心境,致令六腑神气浊,百骸九窍不灵圣。人能坚守,禁绝嗜欲诸味者,九十日三丹田凝实;百日内观五脏;三百日鬼怪不藏形,阴神不敢欺;千日名书帝录,形入太微。)

必获寥天得真箓,

(凡飞炼上升,为下天仙官;存想无为气神,修三一之道,得上天仙官;若真子服胎息成者,得寥天升真箓,千乘万骑迎子,当获中天真尊。)

百日专精食气足。

(谓三丹田气足也。凡食气吞霞,言是休粮,盖非旦夕之功。先以德行护身,次以除阴贼嗔怒。此学道之志也。阴贼未息,三虫不除,或行非教之事,不复成矣。故《太微玄章》曰:除嗜欲,去贪嗔,安五脏,神足矣。)

食气玄微章第二(此章二十六句,一百八十二言)

食气玄微总五事,

(夫言玄微者,皆事理莫达,谓之玄妙。言五事者,但学绝粒,即魂魄变改,三尸动摇。)

大关之要莫能知。

(夫人内行未成,不知诸魔相违,谓言道法无效,盖不达真正理也。若是先具内行人,只服津液,由得不饥,况于服气乎。)

元气初服力尚微,

(夫服气为有滓滞。至一七、二七已来,滓秽退出,渐觉体内虚弱,百节无力,但勿为惧。缘元气未达腹胃中,所以觉虚弱。但咽气,使渐通流,日胜一日。但当坚志守一,候下丹田满,顿无饥渴。假令未达,皮肤容色黄瘦,亦勿以为畏,后当悦怿矣。如不专志兼食,行即用气,无效也,亦爱数败。此亦为不具内行人即如此。有爱缘牵心,彼自使败。)

要子将心运守之。

(《太元经》曰:凡休粮诸门甚多,学道至近须九年以下。无成者唯有服气,坚守百日,禁诸汤水。子心不动,三尸自除,永无败矣。只为学者浮心未定,居二疑之端,使心神动摇,三尸齐起,百思既至,心迹难归。虽服气,易为退败里诚必不灵矣。)

谷气未除子何别,气则难停而易泄。

(夫体服气,欲速达五脏,除汤药外,诸物禁断。四十九日,谷气自绝。若少食诸味,即难遣谷气。若要用气,使内藏分明,当服此元气。经五十日,百物不食,闭目内想脾藏中气从心起,散至四肢,仰卧祝曰:中央戊己,内藏元气,黄色力坚,运之可治。丹阳莫辞,朱阴共议。得达四支,黄云大起。每至五更鸡初鸣时常候,莫令参差。如此二十七日,内见脾藏中气郁郁如黄云,透过四支。后当使此气灭烛吹火。百步外便使之,如大风起,可以兴黄云闭彼形,人无见者。若不依五更初,及不能坚守,或则少一日,即无效矣。此中黄闭气法。)

或即体弱而心虚,或即藏虚而力劣。

(用气未达四肢,当有虚弱之患,但志之勿为惧矣。《大洞经》云:守之如初,成道有余。)

一者上虫居脑宫,

(《洞神玄诀》:上虫居上丹田脑、心也,其色白而青,名彭居。使人好嗜欲、痴滞,学道之人宜禁制之。假令不绝五谷,常行此心,一年之外,上尸自终。人不知行,空绝五谷。若不绝贪欲,焉得虫终灭也。)

万端齐起摇子心,常思饮膳味无穷,想起心生若病容。

(学道者不得内行扶身,却为三虫所惑乱也。)

二者中虫住明堂,

(《洞神玄诀》曰:中虫名彭质,其色白而黄,居中丹田。使人贪财好喜怒,浊乱真气,使三魂不居,七魄流闭。《洞玄经》曰:无喜无怒,中尸大惧;不贪不欲;和气常足;坐见元阳,万神来集。)

遣子魂梦神飞扬,或香或美无定方,或进或退难守常,精神恍惚似猖狂,令子坐败食谷粮,子若知之道自昌。

(怡然不易,其道自成也。)

三者下尸居腹胃,

(下尸,其色白而黑,居下丹田,名彭矫。使人爱衣服,耽酒好色。但学道之人心识内安,三尸自死,永无败矣。)

令子淡泊常无味。

(若常守淡泊,三尸既亡,永无思虑矣。)

静则心孤多感思,挠则心烦怒多起。

(服气未通,被三尸虫较力。或则多怒,或则多悲思,或则多嗜滋味。)

使人邪乱失情理,子能守之三虫弃。

(《太上升玄经》曰:食气坚心,一月内一虫当死,二虫无托。人但能服气,志守三十日,上虫死;六十日,中虫死;九十日,下虫死;百日心不移,即体康神清,永永不败。若或食或断,令人志退,则无效也。)

得见五牙九真气。

(五牙,为五行气,生子五脏中。九真者,为九天之道也。此五脏成,还应九天,所以五脏之气名九天也。元气成,当自别得五行之气,驱使无所不通也。)

五牙咸恶章第三(此章六句,四十二言)

五牙咸恶辛酸味,

(若五味不绝,五脏灵气不生,终不断思欲之想。但令水谷除,何虑不生五气?五气既生,即五情自畅;五脏既满,元气自凝;元气既凝,五神自见;五神既见,贱恶人间,何世累之所能牵也。)

为有三虫镇随子,尸鬼坐待汝身死,何得安然不惊畏。

(三尸之鬼常欲人早终,在于人身中,求人罪状,每至庚申日白于司命。若不惊不惧,不早修炼形神,制绝五谷,使年败气衰,形神枯悴,纵使志若松筠,亦复无成矣。一朝命绝,悔恨何及。)

劝子将心舍烦事,

(服气人大要者,静持心神,止舍烦务。使三虫动而无效,神气行而有徵,自得五神获安,妙理潜达。)

超然自得烟霞志。

(能清能净,即自得志潜明,超然洞悟,烟霞之畅,在乎目前。)

烟霞净志章第四(此章四句,二十八言)

烟霞净志通神奥,

(若得水谷气除,自然诸脉通晓,五脏灵光生。纵舍自有深奥,故不可测也。灵光,神气也。)

令子坐知生死道。

(若能制绝诸味,百日后无不成矣。自得众灵潜伏。生死之路,备睹机椷,天外阴司之道,常知矣。)

蒸筋暴骨达诸关,握固潜通开百窍。

(谨案《胎息志理经》云:凡服气五十日后,假令未绝水谷气,遇日色晴明时景,朗曜景正午时,当于室宇内净软床席,散发于枕上,握固于两胁之傍,然后叩齿七通,端心瞑目,似觉微闷,即须用力握固,渐渐筋脉徐开,灵气潜通于骨肉之间,津液汗泽于皮肤之上,但当数数运用,自得颜色光悦,气力兼倍,发如新沐,髭若青丝。如不解闭气炼形,使用元气行通于毛发之间,自然每度鬓发跳踯。若不得此术,虽复休粮长生,有同瓦砾草木,无精光也。)

百窍关连章第五(此章四句,二十八言)

百窍关连总有神,

(百窍通于百穴,百穴通于百脉。眼上二穴通于肝,肝脉通于心,故心悲则泪发于脸间。腭上双穴通于鼻脉,鼻脉通于心脉,故心悲则鼻酸。鼻脉复通于脑脉,故脑热则鼻干。《洞神明藏经》云:百脉通流,百窍相望,百关相锁,百节相连。故一穴闭则百病生,一脉塞则百经乱。故服气无疾,诸脉常自通畅。道人不死,胃腹无物停留。鉴察吉凶,百神归集于体,寒热不近,元气调伏于身。毒物不干,五脏灵神固护,狂兽不抟,土地常自卫持。隐现无难,骨肉合于玄化,即何虑不通于圣智也。)

由子驱除归我身。

(百关九节,皆神宅也。脏腑无邪气所生,即万神归集。邪气即谷气是也。若正气流行,所有疮痕点靥客气,自然消灭。)

恬然得达自明真,

(故得洞鉴昭然,足辨邪正之类。)

自明真道永长存。

(致形神于不死之门,升子身于九天之上。)

长存之道章第六(此章四句,二十八言)

长存之道因专志,

(若不专不志,则难通于圣理也。)

《气功至妙要诀》作者是谁

《气功至妙要诀》作者是张文江,中医专家,曾在上海市气功研究所兼职多年,于九十年代病逝。书中阐述了:

(一)按一年四季阴阳变化而施功一年四季的阴阳变化是很大的,其突出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从阴阳来概括,则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故在辩证施功时,应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身论》)。使阴阳无伤并得以相生相长。以余经验,在春夏季节宜偏于静功,并行“搅海吞津法”或“存思冰想法”以滋阴养阳,使肝气不致内变,心气不致内洞;在秋冬季节宜偏于动功,并行“闭气发热发”[6]或“存思火热法”以生阳养阴,使肺气不致焦满,肾气不致浊沉。

(二)按一昼夜阴阳变化而施功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时辰。从子时至巳时为“六阳时”,从午时至亥时为“六阴时”。清气为阳时所主,浊气为阴时所主。“服气法”时[7]宜在六阳时为之。《服气经·密要口诀》:“凡服气皆取阳时,……如此以阳烁阴,取三尸之患。”这按阳时服气之法,颇有道理。即以现代科学言,亦以平旦至之时行深呼吸最为相宜。因此时空气中的氧气较为充足,对身体自然有益。但气功家对阴时阳时的运用,还有更重要的含义,即“六阳时为火”,最易使真气最积聚于“丹田”,再因“丹田”之气充盈,也就很容易使气机发动而运行于任督,形成“小周天”。即真气从“丹田”下行至“会阴”而上至’夹脊”,或从“丹田”直通“命门”再上行至玉枕,而“泥丸”(即百会)。这一阶段,一般称为“通督脉”。复从“泥丸”下降至“鹊桥”而“膻中”而回至丹田。这一阶段,一般称为“通任脉”。任督俱通,就可算是“小周天”通了(小周天功亦名河车运转功)。多数人实践证明,锻炼气功只要把“小周天”打通,在人体生理上即可起到有益的效应,在病理上亦可得到显著的改善,故历代炼功家多重视“小周天”的锻炼。要使“小周天”能早日炼成,方法很多,而在“六阳时”特别是在子时进行,确是重要条件之一。但六阳时只占一昼夜之半,且子时正当半夜,正是睡眠时间,对做日班和夜班工作的人都有困难。故古人又创造了在“活子时”“活子午”时炼功的方法,即不拘于固定的“子时”从事炼功。其法是不论任何时刻,只要把姿势摆好后,即进行“调息”,结合“意守丹田”或“凝神入气穴”,使“气沉丹田”。待真气积聚“丹田”,在候“丹田”真气充盈,自然会在“丹田”部位出现“热胀”或“胀满感”或“气丘感”或“跳动感”等反应,此乃真气行将发动运行之兆,就可称“活子时”已经到了,即可采用“以意行气”。“以意引气”之法进行“河车运转”,把任督打通,完成“小周天”的功法,取得效益。正如《内金丹》所云:“子午功,是火候,两时活取无昏昼。”意思就是说炼功不拘昼夜,只要在练功后,丹田出现上述“得气”感时,就可作为“活子时”而进行“引气”“行气”以通“小周天”,这是“从权而变”的方法。但据我多年气功教学经验,学者如能有条件或创造条件,以“正子时”为主(即在晚上子时)并结合“活子时”进行锻炼,则更能获得“子午阴阳之妙用”,而取得更快更好的效果。

(三)按性别及体型的阴阳差异而施功

男为阳,女为阴。故妇女炼功与男子炼功虽有共同处,亦有不同点。古人所著《女丹经》所论炼功方法,就是根据妇女阴阳气血的特异性提出的。再从人体类型而言:“有太阳之人,有少阳之人,有太阴之人,有少阴之人,有阴阳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灵枢·通天论》)。因此,在练功方法上,应当根据其阴阳差异而施功。以余经验,凡阴虚阳亢病人,亦以静功为主,并结合意守“涌泉”“三阴交”等“阴窍”。而阴盛阳虚之人,亦以动功为主,并结合一手“命门”“百会”“泥丸”“祖窍(即印堂穴上凹中)”等“阳窍”,庶能使阴阳调和平顺。

(四)按人体经络的阴阳不同而施功

人体的十二经脉中,有六阳经和六阴经。而任脉为阴经之海,督脉为阳经之纲。故行“小周天”功时,除当注意前述一昼夜之阴阳差别外,还当按人体经络阴阳不同而辩证施功。《奇经八脉考》:“任督二脉人身中之子午也,乃丹经‘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养真集》:“任督若通,百脉皆通,故‘进阳火’、‘退阴符’”[8]而行河车运转之法,……久久纯熟,气满三田,上下交泰,即所谓常使气通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玄微心印》:“任者妊也,行腹部中,故龟纳鼻息,鹤养胎息,而能有寿,通此脉也;督者督也,行背部中,故鹿运尾闾,还精补脑,而至上上之寿,通此脉也。”于此可见气功须按经络阴阳不同而施功的重要性了。

(五)按病情的阴阳不同而施功

病有万端,然概括言之,不外阴阳。其症状表现,多为寒热虚实,锻炼气功,亦当本乎阴阳学说,按《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而辩证施功。《神气养形论》:“若腹中大冷,取近日及日午之气服之,若腹中大热,取夜半及平旦之气服之。”《养生肤语》:“虚病宜存想收敛,固密心志,内守之功以补之;实病宜按摩导引,吸努掐摄,散发之功以介之;热病宜吐故纳新,口出鼻入以凉之;冷病宜存气闭息,用意生火以温之,此四法可谓治病捷径,胜服草木金石之药远矣。”《神气养形论》:“吹以去寒,呼以去热。”于此可见古人运用“服气”“吐纳”“闭息”“内守”等功法以调和阴阳,其消除疾病之寒热虚实等症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余曾实践确实有效。

(六)按呼吸与阴阳的关系而施功

呼吸(又名调息)的锻炼,是气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亦当按期与阴阳关系而辩证施功,使其能合乎阴阳的升降出入的法则而强身治病。《长生胎元神用途》:“闭息清气为阳,口吐浊气为阴。……夫自修之道,能出入阴阳,合其真矣。”《读法点睛》:“呼机之阖,我则壮而至乾(上),呼机之辟,我则转而至坤(下)。”这些方法以控制、调整气机使能合乎阴阳升降出入的自然法则,则“真气”“卫气”“荣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运行,都能合乎生理要求和病理的转变,这对防病、治病、强身、益智,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值得重视。

(七)按动静与阴阳的关系而施功

气功有偏于晶的内功,其动为“静中动”;有偏于动的外功,其静为“动中静”。动静之合适与否,对人体阴阳的影响很大。《于氏中说》:“阴生于静,阳生于动。”他的意思是指静则生阴,动则生阳。对于炼功来说阴盛阳虚的人则宜做偏于动的外功;阳生阴虚的人则宜做偏于静的内功。然此乃肤浅之论。若再进一步研究,则动静阴阳,更有“极变”的关系,不可不知。《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阴阳应象大论》中引邵子注释说:“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故阴阳之理,极则变生。”此段论述,实本于《内经》:“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之理,但邵氏把动静与阴阳变化的关系,更好的结合起来了。在辩证施功中确是非常重要。现在有许多人把做静功后所出现的“自发功”是出“偏差”,或强调“自发动”要“越动越好”。我认为这些论说都是片面的观点。我们能知动静与阴阳的密切关系,更根据人体类型的阴阳差异和病情的阴阳偏胜偏衰,使得动静适宜,阴阳无伤,最为妥贴。《不费钱最真缺德养生法》:“动静适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得尽天年”。如为情欲所牵,永违动静,过动伤阴,阳必偏胜;过静伤阳,阴必偏胜。且阴伤而阳无所成,阳亦伤也。阴阳既伤,非用法以导之,则生化之源,吴佑启也。气功以动化(其)静,以静运(其)动,合乎阴阳,顺乎五行,发其生机,神其变化,故能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其五脏,驱外感之六邪,消内伤之百病,补不足,泻有余,消长之道,妙应无穷,何须籍药炼丹,自由却病延年之实效耳。”此段文字并不沉长,然多精粹,对动静阴阳关系讲的相当透彻。只要在炼气功时,能掌握动静适中,即可达到却病延年之实效。

(八)按“存想”与阴阳的关系而施功

“存想”是讲在练功时,用大脑的思维活动以发挥人体的潜力,从而控制调整自己的生理机能和改善自己的病理状态的好办法。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兹就“存想”与阴阳虚实寒热的关系结合“辩证施功”的原则予以简括论述。《气功至妙要诀》:“阳时用阳气,存想在阴冷病灶部位;阴时用阴气,存想在火热病灶部位”“冬月想房室,用阳气入来觉温热;夏月在家中,用阴气入来觉清冷。……用阴气冷如冰铁,永阳气如火烧身。”《文始真经》:“气缘心生,犹如内想大火,久之觉热;内想大水,久之觉寒。”李挚说:“人心思火则体热,思水则体寒(见《养生醍醐》)”。这些经验,非常宝贵。人体的冷热感觉能用气功来控制,冬天能穿单衣而不觉寒,夏天穿皮衣而不觉热。我按照上述的一些“存想”结合阴阳关系,从事长期锻炼,我现在能在盛夏天气,盖六条五斤重的棉被一时又二十分钟而不出汗,还可在冬天穿着单衣炼静动而不着凉。这证明“存想”结合阴阳关系炼功,确实可以起到胜利的特殊变化。这方法如能普遍推广,则对于一些阴虚阳亢或阴盛阳虚的病人,可以起到相当大的治疗作用。

(九)按姿势与阴阳的关系而施功

炼功的姿势妥当与否,对于练功的结局好坏影响很大。此中关键在于阴阳,即不论以静功为主的“内功”或以动功为主的“外功”,其所采用姿势,都必须以阴阳学说为指导。试观我们炼功的各种姿势,虽千差万别,然不离乎上下、左右、前后、俯仰、屈伸、升降、开合、刚柔等。这些姿势都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就离不开阴阳学说。再从防病治病强身益智的作用言,亦与阴阳发生密切关系。如胃下垂的病例,则宜采取卧式并垫高臀部进行腹式呼吸,才能使胃升高。哮喘病人,则宜采取坐式,才易使逆气下降,减轻症状。《医学汇函》:“有火者开目,无火者闭目。”“欲气上行以治耳目口鼻之病,则屈身为之。欲气下行以通二便、健足胫,则偃身为之。欲引头病者仰头,,欲引腰足病者视脚,……”类似此种文献极多,不必悉举,仅此一段已足说明梗概。就我知道病人作气功经验中,再略举数例加以证实。一人行“小周天”功时,气至“玉枕”而不能上达“泥丸”,致在“玉枕”部位胀满难受,我教其将后颈慢慢地略为升直,把头稍向后方一仰,把眼睛略向前一睁,其阻滞在“玉枕”之经气,立即升上“泥丸”,“玉枕”处胀感立即消失。一病人气留于“泥丸”不能下,感到头部肿大而沉重作麻,我教她闭目内视丹田,将头略下一低并同时配合“吞津食气法”,立即自觉其“泥丸”之气,顺任脉如闪电般地降之丹田,头部亦立即清醒舒适。一人做气功时常觉胸部憋气闷胀,我教其两手上举停至膻中两侧,然后结合意识与“吞津咽气法”,将两手略着力向下一沉,其胸部积气立即归到丹田而愈。一教授在二十年前即患较重高血压(血压190/110毫米汞柱),经常头晕目眩,走路晃荡,其兄长又系中风死亡,心更恐惧。我教以意守“涌泉”,并行极慢“台步法”,一步一步地着力于下,病情乃逐步好转,雪压经常保持在150/90左右,现虽年近八十,仍能每周上班二、三次。一人患严重失眠,虽服大量安眠药仍难入睡,我教其放去杂念,意守丹田以行“鸡步法”,当晚即能很快入睡。一人“意守丹田”时,即觉下腹部发热作胀,阴茎高举,似即将“遗精”状,我教其意守“会阴”,在结合“提肛”与拇指掐“中冲”穴法以“炼精化气”,“阳举”症状立即解除。此种事例甚多,都说明姿势对于阴阳的变化与气机的调整大有益处。《素问·四气调神论》:“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素问·至真要大论》:“调气之方,必别阴阳。”怎样分别阴阳以调气?姿势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然而上下、左右、前后、俯仰、屈伸、升降、开合、刚柔等,又常常是交叉进行的,这是属于“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法则,不可不知。在炼功考虑姿势时,尤当明辨,庶无差误。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怎么练气功和五行真经气功内气法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