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王凤卿的活动年表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王凤卿的活动年表以及王凤卿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帝王与京剧的关系王凤卿的活动年表帝王与京剧的关系这儿有京剧的发展史,其中有各个阶段的帝王与京剧的关系,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京剧的主体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更偏于民间文化或曰底层文化,即使它因满清帝后及八旗王公青睐有加而迅速繁荣,也不足以改变美学上的这一特质。当然,恰因基于民间趣味的京剧从清末直到整个20世纪获得了此前所有民间艺术从未有过的地位,它也从艺术本体的层面,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民间文化与美学的影响,提升了民间趣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一、孕育期
徽秦合流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噪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徽汉合流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第一代京剧演员中,尚有老生卢胜奎、薛印轩、张汝林、王九龄等;小生龙德云、徐小香;旦胡喜禄、罗巧福、梅巧玲:丑杨鸣玉、刘赶三;老旦郝兰田、谭志道;净朱大麻子,任花脸等,他们为丰富各个行当的声腔及表演艺术,均有独特创造。后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于突破青衣、花旦的严格分工旧规,为旦角的演唱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同光名伶十三绝》是京剧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由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他参照了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l860至1890)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郝兰田、刘赶三、杨鸣玉),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扮演的剧中人物描绘出来,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进化社朱复昌在书肆收购,经缩小影印问世,并附编《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一册。
三、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二十年代后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均在宗“谭派”的基础上发展为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汪桂芬,艺宗程长庚,演唱雄劲沉郁,悲壮激昂,腔调朴实无华,有“虎啸龙吟”的评道,他因“仿程可以乱真”,故有“长庚再世”之誉。孙菊仙,18岁时选中武秀才,善唱京剧,常入票房演唱,36岁后投师程长庚。他噪音宏亮,高低自如。念白不拘于湖广音和中州韵,多用京音、京字,听来亲切自然。表演大方逼真,接近生活。“老生后三杰”师承各有侧重,艺术风格各异,从全面权衡,谭鑫培文武昆乱不挡,艺术造诣及对京剧的发展,远远超过汪、孙。光绪年间,谭鑫培被称之为“伶界大王”,在剧界地位,如当年之程长庚。咸丰十年(1861年)京剧始入宫廷演出。当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庆班、四喜班、双奎班及外班(京剧班)演出。光绪九年(1883年),慈禧五旬寿日,挑选张淇林、杨隆寿、鲍福山、彩福禄、严福喜等18人入宫当差,不仅演唱,且当京剧教习,向太监们传授技艺。自此,清宫掌管演出事务的机构“升平署”,每年均选著名艺人进宫当差,结止宣统三年(1911年),计有谭鑫培、杨月楼、孙菊仙、陈德霖、王楞仙、杨小楼、余玉琴、朱文英、王瑶卿、龚云甫、穆凤山、钱金福等生、旦、净、丑的名家150余人曾入宫。由于慈禧嗜好京剧,加之京剧名家频繁在宫中献艺,声势日强。同期,位于大栅地区的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等戏园、日日有京剧演出,形成了京剧一统的局面。京剧成熟期,除“老生后三杰”外,生行尚有许荫棠、贾洪林;武生俞菊笙、杨隆寿;净行何佳山、黄润甫、金秀山、裘桂仙、刘永春等;小生王楞仙、德珺如、陆华云:旦行陈德霖、田桂凤、王瑶卿、朱文英;丑行王长林、张黑、罗百岁、萧长华、郭春山。这一时期,旦角的掘起,形成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之势。武生俞菊笙,开创了武生自立门户挑梁第一人,他被后人称为“武生鼻祖”。上述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四、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由于文人崇尚的雅文化传统在20世纪遭遇灭顶之灾,京剧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结果: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大须生”。同期的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优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女须生孟小冬,具有较高艺术造诣,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
1936年秋,北京大、中学校爱好京剧者及广大观众给各报写信,倡议进行京剧童伶选举。时富连成社社长叶龙章与北平《立言报》社长金达志商妥,由该报发表通告,专门接待各界投票,逐日在报上发表投票数字,并约请“韵石社”几人来报社监督。规定投票日期为半月,到期查点票数中华戏曲学校和富连成社负责人及《实报》、《实事白话报》、《北京晚报》、《戏剧报》亦派人当场查验票数。选举结果,富连成社李世芳得票约万张,当选“童伶主席”。生部冠军王金璐,亚军叶世长;旦角冠军毛世来,亚军宋德珠;净角冠军裘世戎,亚军赵德钰;丑角冠军詹世甫,亚军殷金振。选举结束后,于虎坊桥富连成社举行庆祝大会,并于当晚在鲜鱼口内华乐戏院举行加冕典礼,由李世芳,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别姬》。
童伶选举结束后,仍由《立言报》主持,选出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为“四小名旦”,“四小名旦”联抉于长安、新新两家戏院演出了《白蛇传》和《四五花洞》,以示祝贺。
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是京剧鼎盛期的又一标志。这一时期除杨派(小楼),梅派(兰芳)、尚派(小云)、程派(砚秋)、荀派(慧生)外,旦角中还有筱派(翠花)及宋派(德珠)、张派(君秋);老生行中的余派(叔岩)、高派(庆奎)、言派(菊朋)、马派(连良)、奚派(啸伯)、杨派(宝森)、新谭派(富英);净行中的金派(少山)、侯派(喜瑞)、郝派(寿臣)以及50年代后产生的裘派(盛戎);小生行中的姜派(妙香)、叶派(盛兰);老旦行中的龚派(云甫)、李派(多奎);丑行中的叶派(盛章)等。同期尚有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如生行中的王凤卿、时慧宝、王又宸、李洪春、谭小培、李万春、李少春、高盛麟等;旦行中的阎岚秋、徐碧云、朱琴心、赵桐珊、雪艳琴、新艳秋、章遏云、金少梅、碧云霞、琴雪芳、王玉蓉、言慧珠、童芷苓、梁小鸾、吴素秋、赵燕侠、杜近芳等;小生中的金仲仁、茹富兰、程继先;丑行中的郭春山、慈瑞泉、马富禄、张春华等。
王凤卿的活动年表1908年1月9日,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十二月初六日:承平班外串
承平班外串。
演出剧目
《长生乐》
《八仙庆寿》
《蟠桃会》(众学生)
《满床笏》
《小放牛》(王长林,郭凤云)
《断密涧》(学生)
《玉玲珑》(小凤凰,钱文卿)
《岳家庄》(王桂官,陈德霖,朱文英,罗福山)
《打花鼓》
《打瓜园》(李某,朱某,王某,韩某)
《朱砂痣》(王凤卿,沈金奎,陈某)
全本《双钉计》(路三宝,赵宝林,金秀山)
《安天会》(学生)
《取成都》(王凤卿)
《鱼肠剑》(金秀山)
《打樱桃》(小凤凰,赵某)
《搜孤救孤》(谭某,金某,沈三元,张三锁)
《丑荣归》(王某,郭某)
《水帘洞》(学生)
《镇潭州》(谭某,王某,吴某,沈某)
《捉放》(学生)
《贪欢报》
《青石山》
1908年6月29日,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六月初一日: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南海传差
南海传差。共时二十六刻十。
演出剧目
《福禄寿》(一刻)
《穆柯寨》(三刻十)(杨德福)
《蟠桃会》(三刻)(朱裕康)
《钓金龟》(二刻五)(龚云甫)
《举鼎》(二刻五)(王凤卿,朱素云)
《水帘洞》(三刻十)(杨小楼)
《教子》(二刻五)(谭鑫培,王瑶卿)
《铁弓缘》(三刻)(侯俊山)
《青石山》(三刻)(李顺亭)
《万寿无疆》(二刻)
1908年9月5日,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八月初十日: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南海传差
南海传差。共时四十刻十分。
演出剧目
《福禄寿》(一刻)
《泗洲城》(二刻十)(朱裕康)
《昭君》(二刻)(陈德霖)
《八大锤》(五刻)(侯俊山,钱金福)
《天齐庙》(四刻)(郎德山,龚云甫)
《金钱豹》(三刻五)(杨小楼)
《探亲》(一刻五)(王瑶卿,张二锁)
《五人义》(三刻五)(李连仲)
《昭关》(二刻)(王凤卿)
《长坂坡》(五刻)(杨小楼)
《查关》(二刻)(杨德福,朱素云)
《竹帘寨》(七刻)(谭鑫培)
《万寿无疆》(二刻)
1914年1月22日,农历癸丑年十二月廿七日:王瑶卿排演《万里缘》
王瑶卿排演《万里缘》于吉祥茶园(即吉祥戏院之前身),由王凤卿扮苏武。
1914年6月9日,农历甲寅年五月十六日:西柳树井第一舞台成立
西柳树井第一舞台成立。开张日戏为王又宸、龚云甫等;夜戏为王瑶卿、王凤卿、路三宝等。当晚失火停演。
第一舞台是杨小楼于1912年自上海演出载誉返京后,颇感上海的新式舞台优于北京的旧式戏园,萌生了建新式戏园的念头,便联合名旦姚佩秋、商人殿阆仙商讨此事。时逢珠市口迤西柳树井路北一石头店铺倒闭,因其地理位置适宜,便将该铺及临近房屋一并购置,着手勘察设计后破土动工。经过一年多的建筑施工建成。
第一舞台是没有台柱子的戏园,舞台为椭圆形。观众座席共三层楼:一楼为池座与廊座,二楼前沿设有包厢席,三楼为散座。座席为靠背椅,取代了旧式的长条凳。可容纳观众总计约2500人左右,为当时京城最大之戏园。舞台中部设有人工转台,台口采用大幕,这在当时北京的戏园来说,都是新颖的。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回忆:“这里的一切建筑、灯光,完全是模仿上海三马路大舞台的形式。”“在民国初年的北京,这应该算是首屈一指最新式的一个戏馆子了。”
1915年2月5日,农历甲寅年十二月廿二日,晚:余叔岩重返舞台
余叔岩应陈德霖之约请,在广德楼重返舞台演出。
当晚演出剧目
《卖马》(王荣山)
《奇冤报》(小荣升)
《战太平》(李鑫甫)
《监酒令》(姜妙香)
《艳阳楼》(俞振亭、姚宝森)
《打棍出箱》(余叔岩)
《樊江关》(路三宝、王蕙芳)
大轴子为梅兰芳、时慧宝、王凤卿、高庆奎、谢宝云和陈德霖合演的《四郎探母》。
1919年11月,农历己未年:京剧三大贤轮番献艺于武汉
本月底,梅兰芳应邀来汉口大舞台。演出半个月后,同来的名老生王凤卿回北京,余叔岩来接替。演出了老戏、昆剧、古装、时装,多彩多姿。还唱了《八本雁门关》,梅兰芳的青莲公主,陈德霖的萧太后,余叔岩的杨四郎,朱素云的杨八郎,姜妙香的杨宗保,姚玉芙的碧莲公主,连演数场。一时之间,谈京剧,谈梅兰芳,成了武汉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梅兰芳对戏曲艺术的改革和创新,包括服饰、化妆在内,受到本地汉剧、花鼓戏艺人的重视,梅兰芳还赠送点翠头面和水片给花鼓戏名角江秋屏。演满一个月的合同又加演了几场,然后带着配角去南通。
余叔岩留下又和新到的杨小楼在汉大演出。露演的拿手好戏有《琼林宴》、《空城计》、《战太平》、《长板坡》、《连环套》等,还合作演出了《八大锤》、《连营寨》、《阳平关》、《八蜡庙》。
将近两个月里,有“三大贤”美称的梅、杨、余三位宗师并肩接踵献艺于武汉,诚为武汉有京剧以来空前的盛举。
1920年9月18日,农历庚申年八月初七日:张勋1920年堂会第一天
张勋在天津英租界耀华里自办大型堂会第一天。名角荟萃,阵容整齐。余叔岩、杨小楼、梅兰芳、陈德霖、刘景然、罗福山、尚和玉、龚云甫、郝寿臣、侯喜瑞、王凤卿、慈瑞全等都参与演出。
演出剧目
倒第三《连环套》(杨小楼,郝寿臣)
压轴《木兰从军》(梅兰芳,王凤卿)
大轴《骂曹》(余叔岩)
1920年9月19日,农历庚申年八月初八日:张勋1920年堂会第二天
张勋在天津英租界耀华里自办大型堂会第二天。名角荟萃,阵容整齐。余叔岩、杨小楼、梅兰芳、陈德霖、刘景然、罗福山、尚和玉、龚云甫、郝寿臣、侯喜瑞、王凤卿、慈瑞全等都参与演出。两天堂会戏结束后,张勋设宴款待艺人,席间给每个演员发红包。余、杨、梅“三大贤”拿的是第一等戏份,每场一千零七十元,所带配角,戏份另开。
倒第三《林冲夜奔》(杨小楼)
压轴《木兰从军》(梅兰芳,王凤卿)
大轴《定军山》(余叔岩)
1923年2月23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初八日,11时:1923年春节黎元洪总统府堂会第一天
黎元洪总统府于正月初八至正月初十设宴三天,并邀男女名伶同台演戏。像这样男女合演,历时三天的堂会戏,还是不多见的。
本日11时至下午2时招待蒙古王公。
演出剧目
《麻姑献寿》(琴雪芳)
《庆顶诛》(梅兰芳,余叔岩,钱金福)
《贵妃醉酒》(金少梅)
《麒麟阁》(杨小楼)
下午2时至8时招待议员。
演出剧目
《南北和》(陈德霖,王凤卿,尚小云,龚云甫,王瑶卿,朱素云)
《女起解》(金少梅)
《玉堂春》(梅兰芳)
《大保国》(苏兰芳,李桂芬,王金奎)
《八大锤》(余叔岩,杨小楼)
《黛玉葬花》(琴雪芳)
《孝义节》(陈德霖,龚云甫)
《天女散花》(碧云霞)
1923年2月25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初十日,12时:1923年春节黎元洪总统府堂会第三天
黎元洪总统府于正月初八至正月初十设宴三天,并邀男女名伶同台演戏。像这样男女合演,历时三天的堂会戏,还是不多见的。
本日12时至7时招待本府各机关。
演出剧目
《文昭关》(王凤卿)
《打花鼓》(金少梅)
《法门寺》(谭小培,郝寿臣,尚小云,萧长华)
《安天会》(杨小楼)
《仙缘记》(琴雪芳)
《四郎探母》(余叔岩,陈德霖,王又宸,梅兰芳,龚云甫,程继先)
《樊江关》(程艳秋,筱翠花)
《青石山》(俞振庭)
1923年10月17日,农历癸亥年九月初八日:广德楼1923年10月17日演出
本日广德楼夜戏由双庆社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压轴:《定军山》(马连良)
大轴:《御碑亭》(尚小云,王凤卿,朱素云)12月7日,尚小云推出首演新戏《红绡》又名《青门盗绡》,马连良也加入配演。
1923年11月21日,农历癸亥年十月十六日,晚:梅兰芳首演《洛神》
北京开明戏院夜场,有王凤卿、程继仙的《雄洲关》,郝寿臣的《李七长亭》,萧长华、诸茹香的《荡湖船》,梅兰芳、姜妙香、朱桂芳、姚玉芙的《洛神》,这是梅兰芳首次演出此剧。
1923年12月5日,农历癸亥年十月廿八日:梅兰芳三次赴沪演出
梅兰芳第三次赴沪,演于法租界郑家木桥老共舞台。言菊朋应梅兰芳之邀以票友身份出演。同行有老生王凤卿、琴票陈彦衡等。
1923年12月7日,农历癸亥年十月三十日:梅兰芳三次赴沪演出第一天
梅兰芳第三次赴沪演出第一天,演于法租界郑家木桥老共舞台。
演出剧目
压轴:《空城计》(言菊朋饰孔明,陈彦衡操琴)
大轴:《武家坡》(梅兰芳饰王宝钏,王凤卿饰薛平贵)
1923年12月8日,农历癸亥年十一月初一日:梅兰芳三次赴沪演出第二天
梅兰芳第三次赴沪演出第二天,演于法租界郑家木桥老共舞台。
演出剧目
压轴:《取成都》(王凤卿)
大轴:《南天门》(梅兰芳,言菊朋,陈彦衡操琴)
1923年12月9日,农历癸亥年十一月初二日:梅兰芳三次赴沪演出第三天
梅兰芳第三次赴沪演出第三天,演于法租界郑家木桥老共舞台。
演出剧目
日场
《八义图》(言菊朋,陈彦衡操琴)
压轴:《御碑亭》(梅兰芳,王凤卿)
1924年9月13日,农历甲子年八月十五日:马连良搭和胜社后首次演出
马连良搭朱琴心的和胜社后,朱琴心为了捧捧他,头一天合作在吉祥园演出日场,那天正是中秋节,让马连良的《定军山》唱大轴,朱琴心、王凤卿《汾河湾》码列压轴,可称捧足输赢。而马连良从此也就越发红紫了。
1924年11月20日,农历甲子年十月廿四日:华乐园改建完成首日演出
前门外鲜鱼口的华乐园改建完成,头一天进和胜社的班,可见和胜社在当时是实力可观,颇有号召力的。日场戏大轴朱琴心、王凤卿的《汾河湾》,马连良《盗宗卷》码列压轴,倒第三是尚和玉的《英雄义》,倒第四是郝寿臣的《取洛阳》。尚、郝当时已成名,码列在二十四岁的马连良前边,也就可见当时马的地位了。
1924年11月24日,农历甲子年十月廿八日:1924年11月24日华乐园演出
本日和胜社在华乐园演白天。
演出剧目
压轴:《打花鼓》(朱琴心,马富禄)
大轴:《定军山·阳平关》(马连良,王凤卿,尚和玉,郝寿臣)
1924年11月30日,农历甲子年十一月初四日:1924年11月30日华乐园演出
本日和胜社在华乐园演白天。
演出剧目
压轴:《闹学》(朱琴心)
大轴:《三国志》(《群英会》起,到《华容道交令》止)(马连良,王凤卿,郝寿臣)
1924年12月20日,农历甲子年十一月廿四日:1924年12月20日华乐园演出
本日和胜社在华乐园演白天。
演出剧目
第四:《闹江州》(郝寿臣)
第五:《连营寨》(马连良,尚和玉)
第六:《鱼肠剑》(王凤卿,郝寿臣)
大轴:《翠屏山》(朱琴心饰潘巧云,马连良饰石秀[吵家]],尚和玉饰石秀[杀山],王凤卿饰杨雄)
1925年,农历乙丑年,年底:第一舞台1925年年底窝窝头大义务戏
第一舞台窝窝头大义务戏,原定大轴是余叔岩、梅兰芳、杨小楼、王凤卿的全部《回荆州》,原派叔岩饰乔玄。叔岩自请演鲁肃,将乔玄一角让给马连良。这是余叔岩的慧眼和厚道处,这一行为无疑提携了马连良。从此,马连良唱红了乔玄。
1925年2月8日,农历乙丑年正月十六日:马连良首演《广太庄》
马连良于北京华乐园日场首演《广太庄》。马连良饰徐达,郝寿臣合作演出。压轴由朱琴心、尚和玉、王凤卿演出《翠屏山》
1928年1月13日,农历丁卯年十二月廿一日: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台演出
本日第一舞台“窝窝头会”义务戏。
演出剧目
《大回朝》(裘桂仙)
《马鞍山》(时慧宝)
《收关胜》(尚和玉)
大轴是四大名旦(梅、程、荀、尚)、老生三杰(余、高、马)等名伶合演的全本《红鬃烈马》:
《彩楼配》(王琴侬)
《三击掌》(陈德霖,贯大元)
《母女会》(王幼卿,松介眉)
《投军别窑》(李万春,程玉菁)
《误卯三打》(周瑞安)
《赶三关》(马连良,朱琴心)
《武家坡》(余叔岩,程艳秋)
《算军粮》(荀慧生,高庆奎)
《银空山》(王凤卿,于连泉,朱素云)
《大登殿》(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李多奎,侯喜瑞,张春彦)
1936年10月10日,农历丙子年八月廿五日:1936年怀仁堂庆祝双十节堂会
北京军政当局首领宋哲元在中南海怀仁堂办堂会戏,庆祝双十节。
演出剧目
《大登殿》(程砚秋,荀慧生,王凤卿,李多奎)
1937年,农历丁丑年正月:张伯驹四十岁生日堂会
张伯驹40岁生日,在北京东四隆福寺街福全馆举办堂会。
其他演出剧目
开场:《回营打围》(郭春山)
《临江会》(程继仙)
《女起解》(魏莲芳)
《鱼肠剑》(王凤卿)
《英雄会》(杨小楼,钱宝森)
《丑荣归》(于连泉,王福山)
大轴:《空城计》(张伯驹饰诸葛亮,王凤卿饰赵云,程继仙饰马岱,余叔岩饰王平,杨小楼饰马谡,陈香云饰司马懿,钱宝森饰张郃,萧长华、马富禄饰二老军)四大将的起霸在当时被称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张氏当场请人把演出实况摄成电影。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